仰望U7:能用中國技術搞出自己的國產豪華車

仰望U7作為比亞迪集團旗下的高端旗艦轎車是要肩負起打破“中國車=中低端”偏見的重任。仰望自誕生之初便以“顛覆者”姿態切入汽車高端市場,意在通過新能源技術實現中國品牌的躍遷,其目標也是直指賓利、法拉利等傳統燃油豪華品牌。其核心邏輯是通過底層技術革新,重新定義高端車的駕控標準。

一、從“技術標桿”到“場景革命”的定位
仰望U7的定位本質是“超級四電旗艦轎車”,其核心賣點在于云輦-Z電懸架與易四方平臺的協同。這套系統通過懸浮電機直驅技術,摒棄了傳統液壓懸架的機械執行邏輯,轉而利用數字神經網絡實現動態控制。這一思路是與傳統豪華車依賴空懸+空氣彈簧的組合玩法形成對比。云輦-Z的上車使用是代表著底盤技術從“機械執行”轉向“數字神經”,而易四方平臺則賦予車輛毫秒級扭矩分配能力,兩者結合后,U7的操控上限被徹底打開。

二、把磁懸浮軌道塞進車輪下的云輦-Z
傳統懸架的本質是“被動吸收震動”。無論是多連桿還是空氣彈簧,它們只能根據預設參數或傳感器反饋進行有限調節,無法做到毫秒級的動態響應。而仰望U7的云輦-Z是用“懸浮電機+數字神經網絡”在重新定義懸架。
a.技術本質:云輦-Z的顛覆性在于徹底放棄了傳統液壓介質,采用懸浮電機直驅技術:每個車輪配備獨立電機單元,通過每秒百萬次的路況演算,能實現50微秒級響應速度(傳統主動懸架為1毫秒級)。這種“以電代油”的路徑,不僅縮短了能量傳遞鏈路,更將懸架調節精度提升至0.01mm級別,車身側傾控制精度縮小至0.6度以內。

b.場景驗證:有實測數據顯示,云輦-Z在面對35cm深積水路面,能在150ms內完成10mm高度調節;遭遇碎石沖擊時,震動傳遞削減67%。而德國TUV檢測報告顯示,其平順性指標NHTSA評分達9.2/10,能比同級豪華車型均值高38%。更關鍵的是,云輦-Z無需依賴預瞄系統,僅憑實時感知即可完成動態補償,這在連續顛簸路況中尤為明顯——車內乘客甚至能從容刷手機,水杯液體無明顯波動。
c.能耗與成本:云輦-Z的800V高壓碳化硅平臺,能量轉換效率達97.6%,較傳統系統節能40%。模塊化設計使開發周期縮短60%,成本降低35%,為技術下放至中端車型鋪路。此外,其能量回收功能還能將顛簸轉化為電能,實現“越顛簸越長續航”的反直覺效果。

三、給車輪裝上獨立關節的易四方
如果說云輦-Z 是解決“車身穩不穩”,那易四方系統就解決了 “車子聽不聽話”。傳統車的四個輪子像被一根繩子拴著,動力分配靠機械結構硬傳;易四方則讓每個輪子都有獨立電機,能像四個運動員一樣各自發力,還能聚齊配合展示在實際駕駛中的實用性:?
a.冰雪路面起步,普通車容易打滑,易四方能讓抓地力強的輪子多發力,弱的少發力,像人走路時自然調整重心,穩穩起步;?
b.窄路掉頭,接近5.3米長的U7能像緊湊車一樣靈活,因為后輪可以反向轉動20度,轉彎直徑比寶馬5系還小半米;?

c.甚至遇到單側車輪陷坑,它能讓另外三個輪子 “使勁拽”,不用拖車就能自己脫困,這在傳統四驅車上幾乎不可能實現。?
最關鍵的是,這些操作不用車主手動調模式,系統會根據路況自動判斷。比如過彎時,外側車輪多給動力,內側少給,車身自然就能“貼彎走”;急剎車時,四個輪子的制動力分配精確到牛頓級,不會出現跑偏。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智能,比炫目的大屏更能體現技術實力。

四、云輦-Z + 易四方能產生什么樣的新反應
云輦-Z與易四方這兩項技術的結合,讓仰望U7在多個維度實現改變:
從舒適性來看:云輦-Z的“懸浮感”媲美頂級空懸,但響應更快、成本更低。
從操控性來看:易四方的四輪獨立控制讓車像履帶一樣靈活,但比履帶快20倍。
從安全性來看:爆胎、碰撞時,車能自動“自救”,而非依賴駕駛員反應。
從場景適應性來看:既能高速飆車,又能越野浮渡,甚至還能“發電”省電。

五、仰望U7的挑戰與價值
仰望U7是在用“電控底盤”撕開了傳統豪華車的護城河,但它能否站穩腳跟,取決于技術的持續迭代與用戶的實際需求是否真正被滿足。對于追求極致駕控體驗的消費者,U7無疑是一個值得嘗試的選擇;我認為現在仰望U7可能不是一輛“完美的車”,但它一定是一輛“敢于挑戰規則的車”。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1614
08-05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41
10-23
95
10-21
111
10-14
2108
10-10
153
09-21
16
09-12
2416
09-04
88
09-03
3.59萬
09-02
124
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