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的流量牌不好打了!小米從手機到汽車,流量驅動為何不靈了?
從手機行業的“性價比顛覆者”到智能汽車領域的“新勢力玩家”,小米在十余年發展中始終站在輿論聚光燈下。憑借“創始人IP+互聯網營銷+生態鏈優勢”,小米曾精準踩中智能手機普及與移動互聯網流量爆發的雙重紅利,快速成長為橫跨消費電子與汽車產業的科技巨頭。然而2025年以來,伴隨安徽、成都兩起汽車事故引發的安全爭議,以及“逆光之王”等營銷宣傳遭遇的信任質疑,曾經的“小米模式”開始面臨流量反噬,這家意氣風發的企業,正站在從“流量驅動”向“技術驅動”轉型的關鍵路口。

回溯小米的崛起路徑,“互聯網思維重構營銷”是其破局的核心武器。2011年紅米1代以799元售價擊穿智能手機價格底線,“為發燒而生”的口號精準擊中年輕用戶對高性價比產品的需求,不僅快速打開市場,更一舉擊潰當時泛濫的山寨機,奠定行業地位。此后,小米構建起獨特的營銷體系:一方面通過線下門店“炒店”“包店”、線上廣告投放等常規手段實現“飽和式營銷”;另一方面,雷軍個人IP的流量化運營成為差異化優勢——其抖音賬號積累超4400萬粉絲,日常高頻次推廣手機、汽車產品,將創始人信任度直接轉化為品牌號召力。這種模式在2024年小米SU7發布時達到頂峰,汽車業務的熱度不僅帶動集團股價突破1000億美元市值,更反哺小米14/15等旗艦機型的品牌心智,形成“手機-汽車”聯動的增長飛輪。
但隨著行業周期切換,流量紅利的消退讓小米的營銷模式逐漸顯露出短板。智能手機行業已進入性能、參數、AI功能高度同質化的階段,開源大模型的普及讓各品牌在智能體驗上難以形成差異化,單純依靠“定語營銷”(如“全球首款雙頻GPS”“透明陶瓷機身”)已無法打動愈發理性的消費者。IDC數據顯示,2025年小米手機全球出貨量雖仍居國產前列,但在國內市場已從第一季度的榜首滑落至第三季度的第四名,增長乏力的背后,是過度依賴營銷而技術護城河不足的問題逐漸凸顯。
汽車業務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作為跨界進入汽車行業的“新兵”,小米SU7上市一年半交付超40萬輛、月交付突破4萬輛的成績堪稱亮眼,甚至有望在2025年第四季度實現汽車業務首次季度盈利,經營虧損收窄至3億元的表現也超出行業預期。但兩起事故中“碰撞后起火、車門無法從外部打開”的問題,引發了公眾對小米汽車安全設計的廣泛擔憂。更值得警惕的是,汽車產業與消費電子存在本質差異——后者或許可以靠營銷快速打開市場,而汽車作為關乎生命安全的大宗消費品,“敬畏心”與“技術實力”才是根本。當流量光環下的負面事件被無限放大,曾經為小米帶來熱度的營銷優勢,反而變成了輿論反噬的“放大器”。
面對挑戰,小米并非沒有破局的籌碼。其核心底氣來自龐大的用戶基礎與成熟的生態鏈體系:MIUI系統月活用戶達五六億,汽車用戶每月以數萬規模增長,這些用戶不僅是銷量的支撐,更是產品迭代的“數據源泉”;生態鏈積累的供應鏈管理經驗與成本控制能力,也讓小米在汽車業務盈利爬坡中具備優勢。但要真正實現突破,小米必須完成兩大轉型:一是從“營銷導向”轉向“技術導向”,在芯片、智駕、汽車安全等核心領域加大投入——若能在自研芯片上形成勢能,有望扭轉手機業務的增長頹勢;若能通過優化車身結構、提升智駕安全冗余解決事故暴露的問題,才能重建消費者對汽車業務的信任。二是從“流量依賴”轉向“體驗深耕”,減少對創始人IP的過度依賴,將資源更多投入到用戶真實需求的挖掘上,比如優化手機續航與影像體驗、提升汽車智駕系統的穩定性,用可感知的產品實力替代噱頭式宣傳。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說:“企業的唯一目的是創造顧客。”對于小米而言,過去靠流量營銷快速“圈粉”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的增長必須回歸商業本質——以技術夯實產品力,以敬畏心保障安全性,以真誠態度贏得用戶信任。從消費電子到智能汽車,小米面臨的不再是“如何快速闖出名聲”的問題,而是“如何長期站穩腳跟”的考驗。當流量的喧囂褪去,唯有真正的技術實力與產品體驗,才能支撐這家企業在消費電子與汽車產業的下半場競賽中,繼續保持“闖勁”,開辟新的增長空間。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39
10-26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2109
11-04
124
11-03
1832
11-02
97
11-01
132
11-01
180
10-30
1823
10-29
77
10-26
101
10-24
12
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