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新勢力要“重新出發”?這次竟然從中資品牌變為了合資?
商業競爭,尤其是在充滿挑戰與機遇的電氣化時代造車,本就是一場巨大的“博弈”。
贏家自然可以一步登天,但一旦在市場淘汰賽中落了下風,那么從前的高額資金投入以及所付出的時間與心力,幾乎都可以說是“打了水漂”。

然而成功的誘惑實在太大,即使知道困難重重,中國車市也從不缺乏一些敢于挑戰的人。
我們知道,在幾年之前的中國車市,稱得上一片繁榮,不知道未來幾何,但造車新勢力們的集體涌現,的確給中國新能源汽車工業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而這種變化,更多的是具有正向價值。這幾年,由于中國新能源汽車產品整體上存在一定的“過剩”現象,有消息稱,國家已經停止了新能源生產資質的發放。
但即使中國新能源車市已經停止發放了“入場券”即使中國車市是一個年均產銷量在2000-3000萬左右浮動的全球最大汽車單一市場,依然很難同時滿足如此之多的汽車品牌生存與發展,乃至擴張的需求。

尤其在近幾年,隨著行業“大浪淘沙”時代的終結,以及傳統車企的深度入局,加速了行業淘汰賽,有多家新勢力品牌,逐漸邊緣化,甚至走向了破產重組。
而高合汽車就是其中一員。
據了解,早在去年2月,高合汽車就被曝光已經停工停產6個月,其員工薪資已經停止發放,并且還拖欠了部分供應商的款項,而其位于江蘇鹽城的工廠也已經停產關閉。而事實上,根據此前的一份法院出示的裁定書可以了解到,在去年4月30日,高合汽車母公司華人運通(江蘇)技術有限公司的預重整申請就已經得到手里,彼時公司到期未能清償的債務,就已經超過了公司總資產。于是,旗下的高合汽車也只能走上破產重組的流程。

其實早期中國的造車新勢力們,大多都走的是高端路線,比如蔚來第一款車作為“中國出品”賣到50萬就在當時引起了熱議,但這臺車主要是給品牌定調,后續推出了一些稍稍“接地氣”一些的產品。
而高合汽車所生產的量產車,售價往往在50-80萬之間,而在前幾年,雖然新能源汽車的增長對傳統車企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依然是奔馳、寶馬、奧迪等豪華品牌的“巔峰期”,高合汽車作為新興品牌,縱然在HiPhi X、HiPhi Y、HiPhi Z等產品的科技層面的表現是存在一些獨特的魅力,沒有太多的底蘊直沖豪華市場,顯然很難在市場打開一道缺口。

畢竟當前中國那些能把車賣到50-80萬級別的汽車品牌,背后往往都有底蘊深厚的車企做支撐。
到現在,在一些相關的專業性汽車網站搜索高合汽車,已經無法檢索到相關的關鍵詞。
據了解,此前也有傳聞稱沙特方面有資本與高合汽車簽署了協議,但就目前網傳的消息來看,近日在天眼查可以看到一家名為江蘇高合汽車有限公司的公司以10.3億元左右的資本注冊成立,且注冊地正是此前高合汽車所在的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

從持股比例來看,該公司由此前高合汽車母公司華人運通(江蘇)技術有限公司以及EV Electra Ltd共同持股,這是一家來自于黎巴嫩的企業,且這家來自黎巴嫩的企業持股比例達69.8%,此外,公司的法人代表,也是一名來自黎巴嫩的相關從業人員。

而在目前,相關的企業還未正式做出回應。
在今年,似乎有多家新勢力都有要“重新出發”的計劃,畢竟當前市場終未成定局,還有很多可能性。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40
05-23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138
06-09
862
06-06
112
06-05
128
06-03
69
06-02
171
05-30
123
05-28
152
05-27
168
05-23
77
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