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安世半導體分裂,最后誰會哭?
【導語:在中國商務部逐步放松對安世中國半導體出口管制、對符合條件的出口予以豁免的大背景下,全球車企面臨的半導體供應鏈危機將有所緩解。11月8日,中方同意荷蘭經濟部派人來華磋商,要求荷方盡快提出實質性方案,停止干涉企業事務。安世半導體事件充滿了太多的變數,甚至會對全球汽車供應鏈未來的布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撰文|張 弛、編輯|禾 子
安世半導體事件各方依然處于膠著狀態,截至目前,尚未見到荷方在停止侵害中國企業合法權益和恢復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穩定方面的實際行動。
11月2日,安世半導體中國有限公司發布致客戶公告函稱,正式確認了荷蘭安世半導體單方面決定自2025年10月26日起停止向位于東莞的封裝測試工廠(ATGD)供應晶圓。11月6日,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對此進行評論, “中方本著對全球半導體產供鏈穩定與安全的負責任態度,已及時批準中國出口商的相關出口許可申請,并對符合條件的出口予以豁免,努力促進安世半導體(中國)公司恢復供貨。” 兩天后,中國商務部再度發聲,希望荷方表態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應盡快實質性提出建設性方案并采取實際行動,從源頭上迅速且有效恢復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穩定,以及停止用行政手段介入并干涉企業內部事務,推動安世半導體問題早日解決。
這起爭端如果不盡快解決,將對全球汽車產業鏈產生不可忽視的沖擊。

荷蘭安世半導體聲稱切斷晶圓供應系所謂的 “當地管理層近期未能遵守約定的合同付款條件的直接后果” 。不過,這個聲明遭到了安世中國的強烈反對,并進行了全面的駁斥:安世中國完全不存在任何違約行為。荷蘭安世口中的中國當地管理層近期未能遵守約定的合同付款條件,不僅是完全無中生有,相反,荷蘭安世半導體目前還欠付東莞封裝測試工廠的貨款高達10億元人民幣。
荷蘭總部斷供,對于安世中國來說影響不小。畢竟安世中國東莞的工廠只是承擔封裝測試功能,其有賴于上游廠家源源不斷供應晶圓。對此,安世中國并沒有慌張,也在第一時間給出了解決方案:短期來看,安世中國目前已經建立起充足的成品和在制品庫存,可以持續滿足大客戶直至年底乃至更長時間的訂單需求;中長期來看,安世中國會重新尋找新的晶圓供應商,并完成相關驗證,繼續承擔起向客戶供貨的角色。

安世各方博弈,誰會先眨眼?
從當下的態勢來看,雙方你來我往打的就是心理戰,看誰會先繃不住,眨第一下眼睛。
目前來看,荷蘭安世似乎做好了破釜沉舟的準備。安世中國的東莞工廠承擔了安世全球80%的封裝測試產能,如果東莞工廠無法向全球各大客戶穩定供貨,那么安世荷蘭必然會違約。短期來看,荷蘭安世要新建80%的封裝測試產能基本不可能。可一旦違約,那么安世半導體必然會面臨天價的賠償,整個公司將瀕臨破產的局面。這么淺顯的道理,安世荷蘭必然心知肚明。但即便如此,荷蘭方面依然做出了如此的決定,或許堅決要逼聞泰科技就范,交出安世半導體全球的管理權。

對于安世中國來說,暫時還能撐住,但從長遠來看,可能依然會面臨下風。安世東莞工廠雖然在安世全球的供應鏈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其職能上只是一家封測工廠,是整個芯片產業鏈的最后一環,技術含量相對最低。對于安世荷蘭總部來說,其在海外再打造一個芯片封裝測試工廠并不是一件難事,只是需要一定的時間。
而無論是身處風暴中心的安世東莞封測工廠,還是安世中國或者聞泰科技,本身并沒有安世荷蘭總部那樣的成體系的車載芯片研發能力。安世芯片研發體系是全球一體化的,包括核心設計平臺、專利、IP庫、EDA工具授權、技術路線規劃等都由總部控制。安世中國更多承擔的只有本地部署應用的職責,這和從零開始的源頭開發有著天壤之別。
雖然未來和荷蘭總部徹底鬧僵,安世中國將不會再得到安世荷蘭的芯片專利授權。屆時,安世中國就需要對安世荷蘭的技術推倒重來,自己另起爐灶來重新設計芯片。但安世中國的命運也并非完全被荷蘭總部拿捏。安世半導體提供的并非是大算力高制程芯片,只是技術更為可靠成熟的車載芯片,而國內在這個領域早已經實現了技術自主。下一步,無論是找國內的晶圓企業給安世中國供貨,還是和國內的其他車載芯片企業合作都會是安世中國以及其東莞工廠的出路。只不過,一旦局面演變成這樣,安世目前的大客戶們是否會認可安世中國全新晶圓的芯片,這需要打上問號。尤其是海外客戶,是否還會把訂單給到安世中國,存在比較大的變數。

車企要補上供應鏈“安全課”
安世半導體這次荷蘭總部和中國封裝工廠的紛爭,再度給全球車企巨頭們敲響了警鐘。汽車是一個由數萬個零部件組成的工業品,任何一個零件的缺失,都有可能讓整車廠的生產線停產。為了在新的全球地緣政治情況下更好地進行經營,全球各大整車企業都有必要對自己的供應鏈重新進行審視:
首先,對于重要的且替代性不強的零部件,一定要增加備貨量,建立戰略庫存。車載芯片最大的問題從來不是技術門檻高,而是車規級芯片需要經歷一個長周期且較為苛刻的試驗認證歷程。如果在沒有完成認證的情況下,貿然使用第三方芯片,一旦后期被證明到無法滿足車規級要求,那么不僅是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進行召回,而且將極大地損害企業的聲譽。

其次,在產品開發初期,盡可能選擇兩家供應商,降低對單一供應商的依賴。以安世芯片為例,如果在最初產品開發的時候,整車企業可以在其他諸如英飛凌、羅姆ROHM、安森美ON、士蘭微、華潤微等芯片公司同時定點了技術參數接近的芯片,并讓兩家供應商的產品都走完整車開發過程的所有試驗和認證流程。那么后期在安世出現供應危機后,可以立即進行切換。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分散,不僅是供應商的分散,也是生產產地的分散。避免由于出現地緣政治的沖突,使得多個方案同時面臨制裁的可能。

而對于中國自主品牌車企而言,要堅定走出舒適圈,給本土芯片企業更多的機會。安世半導體的案例提了個醒,中國汽車工業要建立自主可控的供應鏈,要增強供應鏈的安全性和韌性。
點評
安世荷蘭總部和安世中國是否能破鏡重圓?在中國商務部松口安世中國芯片出口的情況下,荷方與安世荷蘭總部依然沒有實質性的行動,為這起爭端的未來蒙上一層陰霾,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如果荷方繼續采取如此決裂的做法,短期內將對全球汽車產業產生不小的沖擊波,甚至引發一些跨國車企的部分工廠停擺,一時將多敗俱傷,規則的破壞者也并沒有撈到任何好處,安世荷蘭總部將背負全球罵名,甚至會讓安世倒下。同時,這也讓全球汽車產業鏈面臨巨大的考驗,車企該如何布局才能避免這些無妄之災?
(本文系《禾顏閱車》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25
11-10
分享相關推薦

0
11-10
24
11-10
63
11-10
27
11-10
18
11-10
12
11-10
17
11-10
12
11-10
10
11-10
0
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