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馳CLA純電上市,能成為救命稻草嗎?
奔馳用一場“松弛感”十足的發布會推出純電CLA,當屏幕上24.9萬起的價格公布時,臺下的歡呼聲此起彼伏。這不是一場普通的新車上市,而是這個139歲的豪華品牌在電動化泥潭里的一次自救。
2024年奔馳電動車銷量同比下滑31%,EQ系列月均千臺的低谷早已證明舊路走不通,純電CLA被寄予“救命稻草”的期待,但它真能扛起這份重任嗎?


先來看價格,24.9萬-29.99萬的區間,精準卡在25-30萬純電轎車的紅海,一邊貼著特斯拉Model 3(23.55萬起)的下限,一邊盯著小米SU7(21.59萬起)的上限,指導價甚至比寶馬i3便宜近10萬。
但這看似親民的定價,配置方面卻藏著小心思。比如入門版缺失城市NOA、副駕娛樂屏,想要完整體驗需多花差不多4萬選高配,有人算過賬,加上1萬保險、1700元服務費和1.08萬強制裝潢,入門款落地近28萬,所謂24.9萬起更像鉤子,實際購車成本才是豪華品牌的一貫操作。

再看產品力,800V高壓平臺、10分鐘補能370公里、CLTC最大續航866公里,這些參數確實亮眼,算是戳中了用戶對續航焦慮的痛點。但800V的核心優勢依賴超充樁支撐,目前國內800V超充網絡覆蓋率不足10%,多數用戶日常仍需依靠家用慢充,10分鐘快充更像“紙上談兵”,而非能落地的日常體驗。
智能化則暴露了奔馳的“水土不服”。搭載豆包AI大模型的語音助手雖號稱0.2秒響應,但實際功能仍停留在“開空調、導航”的基礎指令,所謂AI大模型更像營銷話術。

智駕選擇與Momenta合作,27個感知元件覆蓋高速/城區NOA,調校卻偏保守。比如變道需手動確認、復雜路口不敢主動決策,對比中國新勢力“全程無接管”的激進體驗,奔馳的穩健更像是能力不足的托詞。更關鍵的是,這套智駕系統僅高配車型才有,入門用戶連嘗鮮的資格都沒有。
本土化調整算是有誠意,但不夠徹底。針對中國市場加長40mm軸距、延長10mm后排座墊,確實緩解了燃油版CLA的空間短板。405L后備箱+71L前備箱的儲物能力,也比Model 3更實用。可溜背造型仍讓180cm乘客頭部局促,并且大家吐槽內飾塑料感過重,也讓豪華品牌的標簽打了折扣。

放到同價位市場中,純電CLA的降維更像是被動防御。對比Model 3,它沒有成熟的充電網絡與科技標簽;對比小米SU7,它缺了生態聯動的智能化體驗。更不用說小鵬P7、智己LS6等其他競品,奔馳的品牌溢價在電動時代正在快速褪色。
說到底,純電CLA是一款合格的產品,卻成不了“救命稻草”。它解決了奔馳電動化的部分痛點:價格下探稍微接點地氣、續航補能貼合需求、本土化調整適應市場,但奔馳對電動化的戰略搖擺,才是根本問題。

對奔馳而言,純電CLA更像一次戰術修正,它能吸引一部分看重品牌、在意續航的用戶,但撐不起整個電動化板塊的頹勢。奔馳與自主新能源品牌的差距,不是一款車就能彌補的。
或許正如發布會上段建軍說的“139歲的年輕”,奔馳的電動化需要的不是“松弛感”,而是破釜沉舟的決心。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215
11-06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1479
11-09
11
11-09
1729
11-09
43
11-08
25
11-08
70
11-07
28
11-07
78
11-07
39
11-07
24
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