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 進博會見證汽車產業華麗轉身
中國工業報記者 馬艷 祁曉玲
從純電動技術到智能化車型應用,從氫燃料電池車到無人駕駛電動車,不少入華多年的跨國車企正在中國譜寫全新的“進博故事”。

據了解,在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上,汽車及智慧出行展區以“出行,無限可能”為主題,匯聚全球頂尖車企,展示電動化、智慧化、低碳化等領域的突破性成果。這不僅是未來出行科技的秀場,更是外資車企深耕中國市場的戰略支點。
01
從“全球同步”到“中國專屬”
電動化已成為全球汽車產業不可逆的發展趨勢。國際能源署發布的《全球電動汽車展望》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突破1700萬輛,市場份額首次突破20%,中國市場的表現尤為突出,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286.6萬輛,滲透率首次突破40%,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增長的核心引擎。
作為全球企業展示前沿技術、深化中國合作的重要窗口,本屆進博會的汽車展區便成為跨國車企加碼中國電動化市場的縮影。大眾、豐田、保時捷、日產、特斯拉等全球知名汽車企業紛紛攜電動化車型與核心技術亮相,直觀呈現對中國市場的重視與戰略投入。
大眾汽車集團負責中國區業務的管理董事、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表示:“我們將全面呈現‘在中國,為中國’戰略指引下的煥新產品陣容與強大技術實力,展示近三年來積極實施戰略轉型的切實成果。”大眾汽車計劃到2027年將在中國市場推出約30款新能源車型;到2030年增至約50款,其中包括30款純電動車型。
特斯拉帶來的ModelY L車型,正是“在中國,為中國”戰略的生動體現。這款大六座豪華SUV由中國團隊牽頭設計研發并制造,在中國首發后推向全球,展現出跨國企業深度融入中國市場、實現本土化創新的最新成果。
日產汽車展示了覆蓋純電、插電混動及智能燃油車的多元動力產品矩陣,其專為中國家庭開發的“最家”純電轎車N7,更是日產電驅化與智能化轉型的重要里程碑。從AI零壓云毯座椅、全域智能防暈車技術,到提升駕駛安全性的一段式端到端組合駕駛輔助系統,再到保障出行安全的超安全電池與NISSAN OS超級車機系統,每一處設計都精準回應了中國用戶的核心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場規模持續擴張、國際合作不斷深化的同時,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也進入了由市場驅動的穩定發展階段,如何夯實現有成果、突破發展瓶頸成為關鍵議題。對此,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建議,要堅定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國家戰略不動搖,繼續強化頂層規劃指引,穩固生產、消費各個方面的預期;第二,要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的“核心作用”,特別要加速全固態電池的研發和產業化進程;第三,繼續完善充電設施、金融保險、維護維修、二手車交易、電池回收再利用等服務體系;第四,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與清潔能源的對接,發揮電動汽車的碳減排作用;第五,要同步做好“走出去”與“引進來”的服務支撐體系。
02
從“輔助工具”到“智能主體”
AI技術已成為重塑汽車產品力的關鍵。無論是智能駕駛技術的迭代,還是智能網聯功能的場景延伸,這些展品都直觀印證:汽車產業正邁入“AI定義汽車”的全新時期。
汽車不再是單純的交通工具,而是逐步具備理解、決策甚至預測能力的智能載體,實現從“被動響應指令”到“主動提供服務”的進化。這種轉變正全方位重構汽車產業的發展范式與生態,地平線總裁陳黎明表示:“汽車以后將成為一個大型的AI Agent,成為人類歷史上在物理世界中首個大規模落地的AI設備。”

特斯拉Cybercab的亞太首秀,將這一趨勢展現得淋漓盡致。這款沒有方向盤和腳踏板的金色座駕,采用端到端神經網絡的自動駕駛方案,生動詮釋了汽車從“駕駛工具”向“智能出行伙伴”的角色蛻變。支撐這種變革的,是汽車角色的系統性升級。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認為:“汽車逐漸變成一個更大的技術集成者和更大的智能終端,大量的人工智能技術、通信技術,甚至包括半導體芯片的技術都會向汽車來集成。”數據更顯示:傳統燃油車時代,機械硬件占整車成本的70%;如今這一比例已降至50%以下,預計未來幾年將跌破30%;與之相反,電子化硬件成本占比持續上升,2030年將達70%,而AI技術的深度滲透正是這部分成本的競爭力核心。
這種角色升級不僅重塑汽車產業內部,更在智能產業生態中釋放出更強的帶動效應。張永偉提出“智能化時代需跳出汽車看汽車”的觀點:汽車智能化是智能領域中率先成熟的板塊,其技術體系、產業鏈供應鏈,能為智能機器人、低空技術、船舶等尚未規模化的新質產業提供支撐。“汽車行業可助力這些產業快速進入零部件低成本階段,若早期實現融合發展,能大幅縮短其大規模產業化時間,提升產品競爭力。”
而這種“帶動效應”的底層邏輯,在于三大領域的高度耦合。作為智能產業的代表,智能汽車、具身機器人與低空經濟在三個方面高度耦合:其一,技術同源,三者均以人工智能為底層支撐,雖終端形態、功能不同,但本質是AI技術的差異化應用;其二,產業鏈相通,智能汽車與具身機器人的供應鏈重合度超60%,部分企業達70%,共用環節遠多于個性化環節;其三,應用融合加速,天地一體的智能終端不斷涌現,融合基礎設施持續推進,正逐步模糊產業間的應用邊界。
基于這種高度耦合的特性,張永偉進一步提出了推動三大領域協同發展的實踐路徑。一是通過制造環節降本增效,加快形成規模化優勢,推動智能機器人等新興產業加速迎來“電動汽車時刻”的跨越式發展;二是推動單一部件企業向聚合領域拓展,可跟隨整車企業延伸供應鏈、開展跨領域交叉合作及搭建共性技術平臺;三是加快拓展國際市場,將新興產業的國際市場作為“第二起跑線”,同步布局國內外市場,搶占全球藍海機遇;四是不斷完善聚合智能產業推進機制,從單一產業發展思維轉向聚合統籌發展,協同規劃應用場景、基礎設施、算力體系,并在政策調整、法規突破、行業管理方面先行先試。
03
從“終端減排”到“全鏈低碳”
綠色低碳已成為全球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方向,這一趨勢在本屆進博會的汽車及相關展區得到了生動詮釋。米其林、偉巴斯特、特斯拉等中外企業紛紛攜綠色技術與產品亮相,從降低行駛能耗的低滾阻輪胎,到踐行循環理念的回收材料應用,再到優化生產環節的低碳工藝,這些展品直觀展現了汽車產業向綠而行的實踐探索,也印證著低碳轉型已從理念共識轉化為具體行動。
特斯拉展臺構建的“未來街區”,呈現了從能源生產、儲存到使用的全鏈條低碳閉環,展現了汽車低碳化從終端使用向全鏈條延伸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推動汽車產業綠色變革,既順應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共同選擇,更是我國汽車產業實現戰略升級的必由之路。新能源汽車作為轉型的核心載體,不僅承載著減碳降碳的生態使命,更成為我國汽車產業在全球競爭中搶占先機的關鍵抓手。而這一轉型進程,正得到清晰的目標指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3.0》明確提出,我國汽車產業碳排放總量將于2028年先于國家碳減排承諾提前達峰,至2040年碳排放總量較峰值下降60%以上。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郭守剛在2025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上表示:“我國工業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變,汽車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方向不會變,全球產業鏈分工合作實現提質、降本、增效的客觀規律不會變。”面向“十五五”時期,相關部門將從加強規劃引導、加大技術攻關力度、促進汽車消費、完善管理體系及深化合作開放等多維度發力,全力推動我國汽車產業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在政策引導與市場驅動的雙重作用下,企業作為轉型主體,正以多元實踐探索低碳發展路徑。賽力斯集團副總裁康波此前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這場變革的核心動能正是電動化、智能化、循環化的深度融合與協同共振。”他強調,可持續發展絕非單一企業的“單打獨斗”,而是需要全產業鏈參與的“生態共筑系統工程”。基于這一理念,賽力斯正積極聯合合作伙伴凝聚綠色共識,通過深化全產業鏈協作,共同構建綠色低碳、智慧高效的產業新生態。
吉利汽車則以量化目標展現了企業的轉型決心與執行力。作為較早提出碳中和目標的汽車企業,吉利將降碳行動覆蓋全生命周期。吉利汽車集團ESG管理總監俞紹華在2025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行動大會上透露:“截至2024年末,吉利已實現18%的降碳成果,到今年末有信心完成25%的全生命周期降碳目標。”這一階段性成果,成為企業層面落實產業低碳轉型的鮮活例證。
本屆進博會呈現的不僅是產品與技術,更是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綠色化”的變革全景。這三重變革相互交織、協同遞進,正推動汽車產業從“交通工具制造商”向“智能出行服務商”與“低碳生態構建者”全面跨越。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78
11-06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0
11-07
34
11-07
113
11-04
1562
11-03
225
11-03
26
11-02
105
11-01
2045
11-01
89
11-01
105
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