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補貼力度下降,中國新能源車已領先?
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首超51.2%,亮眼的數據背后是政策精準托舉的成果。
然而,隨著補貼政策逐步退坡,中國車市面對著政策轉型與市場重構的雙重壓力:一邊是能源汽車補貼徹底退出后的成本壓力陡增,另一邊是各地陸續暫停置換補貼、強化報廢限額管理的政策調整,疊加830萬份以舊換新申請背后的市場潛力與競爭焦慮,中國汽車產業正在告別“政策托底”的成長模式,邁入真正的市場競爭新階段。
政策托舉:行業高速發展的“助推器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崛起,與政策扶持密不可分。從2009年“十城千輛”試點到2023年補貼全面退出,政策紅利培育了一個全球領先的市場。
2009-2015年,財政補貼+免購置稅政策推動了新能源汽車初期市場培育,新能源汽車的續航門檻也在逐步提高,補貼政策全面實施之初,201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僅7.47萬輛;2016-2020年,國家補貼標準細化,高續航、高能量密度車型備受青睞,隨著純電動乘用車最高20萬元。

補貼的落地,2017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飆升至77.7萬輛,同比增幅達53%,補貼通過價格杠桿大幅降低購車門檻,使新能源汽車從“小眾嘗鮮” 變為 “大眾選擇”,2019年新能源汽車銷量120.7萬輛的增長中,補貼貢獻了約 70%的份額,這種政策驅動的增長模式,為產業積累了寶貴的初期用戶和市場數據。
2021-2023年,全國多地推出置換補貼,如上海、深圳等地對新能源車提供1萬-2萬元/輛的額外補貼,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950萬輛,同比增長35%,占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的60%以上。
不可置否,補貼政策促進了行業增長,但也埋下了一些“隱患”:一是催生了“騙補”亂象,部分企業通過數據造假、車輛閑置、關聯交易等手段套取國家補貼,嚴重擾亂市場秩序;二是價格戰的加劇,2023年,特斯拉率先降價,隨后比亞迪、理想、小鵬等跟進,行業進入“內卷”狀態;三是部分車企過度依賴補貼,北汽新能源、眾泰等企業曾因補貼退坡陷入經營困境,甚至退出市場。
國家政策補貼的本質是“扶上馬,送一程”,而非永久性的“輸血”,當產業已經具備自我造血能力,市場機制足夠成熟有效運轉時,補貼政策的適時退出,能夠讓市場回歸理性競爭,規避“騙補”、“依賴癥”等扭曲的市場行為,也能將將財政資源投入到更前沿的領域(如氫能、自動駕駛等領域),開啟新一輪的產業引導。
2025年新能源補貼全面退坡后,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將獨立行走,面臨真正的市場考驗。
補貼退坡:車市競爭回歸價值本源
補貼的逐步退出,打開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壓力測試閥”,讓原本被政策紅利掩蓋的成本矛盾、產能過剩等問題集中暴露,而擺在車企面前的兩大挑戰,便是增大的成本壓力與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提升。

面對價格戰的降溫,市場該給出了最直接的反應:補貼存在時,車企可將補貼資金轉化為定價優勢,以毛利率不高的規模效應盈利,但補貼退坡后,原材料價格波動、研發投入增加等剛性成本上升,疊加產能過剩的壓力,車企只能靠降價搶市場,導致行業盈利能力急劇下滑。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汽車行業收入增長4%達10.6萬億元,但利潤同比下降8%至4623億元,利潤率僅4.3%,遠低于下游工業企業6%的平均水平;2025年一季度利潤率進一步降至3.9%,價格戰對行業的侵蝕顯而易見。
補貼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部分弱勢和初創車企,而當這把“保護傘”被撤去,市場便進入了殘酷的洗牌期。
像比亞迪、蔚來、理想、小鵬等已經建立起品牌聲譽、技術護城河和規模優勢的頭部企業,抗壓風險能力強,它們可以通過供應鏈管理、技術降本、多元化產品矩陣來消化補貼退坡的影響,甚至趁機擴大市場份額,實現強者恒強。
而對于那些產品力不強、品牌知名度低、資金鏈緊張的二三線車企和新勢力來說,補貼退坡可能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它們或將面臨被收購、兼并,甚至直接淘汰的命運。2024年以來已有多家邊緣新勢力陷入經營困境,便是明證。
補貼退坡,意味著所有車企的成本壓力驟增,單純以低價換市場的策略將難以為繼,但在極度內卷的市場氛圍下,價格戰不會完全消失,而是會從“無差別攻擊”轉向“精準狙擊”,即針對特定車型、特定時段進行,而整體的競爭焦點將更多地回歸價值本源,轉向產品力、品牌力和服務力。

2025年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 “轉折之年”,補貼退坡30%的政策落地于2026年購置稅減半的預期,另外,多年已經開始停止汽車置換補貼整車,將徹底打破了行業原有的競爭邏輯。政策紅利的逐步消退如同 “潮水退去”,既引發了短期市場波動,更推動行業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型,競爭的核心正式回歸技術實力、成本控制與用戶價值的本源。

對此,最近不少汽車品牌也推出應對購置稅補貼下滑的政策,依據國家車輛購置稅相關政策,對因跨年產生的購置稅增加部分予以現金補貼,截止目前看到國內多新能源家車企加入此隊伍。
陣營博弈:自主品牌守擂VS合資品牌反擊
補貼退坡重塑了汽車市場競爭格局,自主品牌憑借先發優勢與技術積累穩固“擂主”地位,如今則需再次與合資品牌、進口品牌再次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面對合資品牌加速轉型試圖發起的反擊,這場陣營博弈不僅關乎市場份額的得失,更將重塑中國車市的競爭格局,決定著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話語權歸屬。
作為補貼政策的既得利益者,自主品牌已構建起顯著的競爭優勢,這種優勢體現在市場份額、技術突破與產業鏈掌控力三個維度。從市場數據上看,2025年9月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78.1%,同期主流合資品牌滲透率僅為7.4%,自主品牌滲透率是合資品牌的10倍以上;至于零售份額方面,自主品牌占70.1%,新勢力品牌貢獻了20.2%,而主流合資品牌僅占3.2%。

在技術層面,自主品牌更是構筑齊了核心護城河:比亞迪的“刀片電池” 解決了安全與續航的平衡問題、兆瓦級閃充技術將充電時間壓縮至分鐘級別,這些技術突破支撐其2025年全球銷量達427萬輛,市場占有率超30%。

小鵬汽車聚焦智能駕駛賽道,全棧自研的XNGP系統在10萬級市場形成技術壁壘,2025年上半年智能駕駛車型銷量占比達78%;鴻蒙智行推出的問界新M5 Ultra、智界R7等車型,在智能座艙與自動駕駛技術方面優勢突出。

從寧德時代的電池供應到華為的智能解決方案,再到垂直整合的供應鏈體系,自主品牌自研技術優勢和生態成本控制優勢都相當顯著。

面對強大的國內競爭壓力,全球化成為了緩解的關鍵出口。補貼退坡后,自主品牌更是加速海外擴張,比亞迪2024年海外營收占比近三成,在泰國、巴西建廠規避貿易壁壘。
奇瑞的海外貢獻度更高達四成以上,在俄羅斯、拉美市場的市占率均突破10%;而上汽MG品牌在歐洲市場的表現亦是相當亮眼,以首個進入歐洲主流市場的中國品牌的地位,實現了超15%的市場占有率。
面對自主品牌的強勢表現,合資品牌正加速反擊,但轉型之路充滿挑戰。在補貼退坡后,長期依賴品牌溢價與燃油技術優勢的合資品牌似乎迎來了全新轉機:一方面是可通過優化燃油車產品鞏固基本盤,另一方面則是加速新能源本土化轉型,試圖實現“雙線反擊”。
盡管新能源化是大趨勢,但燃油車市場依舊是合資品牌的短期避風港。2025年燃油車仍占市場近半壁江山,一汽大眾通過“老車新做”的策略,對速騰L等經典車型升級智能化配置,搭載華為乾坤智駕等技術,讓燃油車更符合年輕消費者需求,拿下2025年上半年燃油車市場7.6%的額達,同比增長0.7個百分點;
東風日產則推出限時價11.98萬元起的奇駿榮譽版,以低價策略爭奪剛需用戶,上市首月訂單破萬。2026年新能源車開啟征收購置稅后,燃油車的價格優勢將被進一步凸顯,合資品牌的燃油市場策略有望短期見效。
在新能源領域,合資品牌亦是加快了本土化轉型的推進,不再簡單引入全球車型,而是針對中國市場定制產品:一汽豐田6月上市的bZ5車型定價親民,續航里程適配國內城市通勤需求。
大眾計劃2026年推出5款純電車型,均基于中國用戶習慣設計;部分合資品牌還選擇了尋求本土合作,大眾與小鵬聯合開發車型,寶馬與寧德時代深化電池供應合作,如福特與百度合作開發智能座艙,通用汽車接入華為鴻蒙生態,試圖彌補智能化滯后的劣勢等,但這些舉措在短期內是難以改變市場競爭格局的。
未來趨勢:政策引導與市場驅動的協同進化
補貼退坡不是政策支持的終點,而是產業發展模式的轉型起點。展望未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將形成“政策引導與市場驅動協同進化” 的新格局,技術創新、全球化布局與生態重構將成為行業發展的三大主線,推動產業從“規模領先”向“質量領先”的跨越。
政策引導的重心將從“直接補貼”轉向“生態賦能,形成多層次支持體系;市場驅動將呈現 “技術迭代加速、價值重心轉移” 的特征而技術突破的焦點集中在電池與智能駕駛兩大領域;
全球化與生態化將成為車企競爭的終極戰場,中國車企的全球化已從“產品出口”升級為“本地化運營+技術輸出”,比亞迪泰國基地投產、上汽MG4歐洲熱銷,都是本地化生產的成功案例;而鴻蒙智行與沃達豐合作將智能座艙植入歐洲車型,小米汽車與高通聯合研發5G-V2X 技術,也標志著“生態出海”時代的到來。
小編有話說:
補貼退坡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成人禮”。十余年補貼政策的托舉,讓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完成了從0到1的突破,如今中國車市已具備自主成長的能力,市場的洗禮則將推動產業實現從1到N的跨越。
在政策引導與市場驅動的雙重作用下,比亞迪、吉利、奇瑞等頭部車企正在用技術創新書寫逆襲史詩,補貼退坡不僅考驗車企的盈利能力,也倒逼行業回歸產品本質,技術、品牌、用戶體驗將成為未來競爭的關鍵。對于行業而言,這場轉型將催生真正的全球汽車巨頭,中國汽車產業有望從“規模第一”邁向“質量第一”,開啟全球汽車工業百年變革的全新篇章。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123
10-30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15
11-07
42
11-07
94
11-06
23
11-06
41
11-05
42
11-05
1166
11-05
32
11-04
113
11-03
134
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