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電池突破沖上熱搜,買車再等兩年,續航翻三倍?
“100kg電池組能跑1000km續航”,這是什么概念?特斯拉Model Y的82kWh LG三元鋰電池組重465kg,續航751km;比亞迪海鷗的30.08kWh刀片電池,重量120kg,續航305km。也就是說搭載這樣的電池能讓如今電車的續航翻好幾倍,而這如今已不再只是幻想。
2025年10月,中科院與清華大學的聯合技術突破將“固態電池”推上熱搜,100kg電池組實現1000km續航的技術成果,標志著新能源產業距離終極目標又近了一大步。這場由中國主導的技術突圍,不僅將終結電動車的續航焦慮,更將引發從材料到整車、從消費到能源的全鏈條重構。

1
哪突破了?
固態電池被視作下一代動力電池的核心賽道,顧名思義,其本質是用固態電解質替代傳統液態電解液,其革命性在于,不僅能量密度可提升一倍以上,同時徹底解決液態電池的熱失控風險。
但其產業化長期受制于電極與電解質界面的接觸難題,硫化物電解質的陶瓷脆性與鋰金屬負極的柔軟特性形成天然矛盾,強行貼合就會存在大量界面縫隙,同時還有結構脆化和安全防護等難題。

而這一次中國科研團隊的協同攻關,終于撕開了這道頑固的技術防線。
首先是中科院物理所的“離子中介”策略堪稱精妙,在硫化物電解質中添加微量碘離子,當電池工作時,帶負電的碘離子在電場作用下定向移動,在電極-電解質界面形成動態富碘層,不僅能主動捕獲游離的鋰離子,還使其像納米級流沙般滲入每個孔隙,實現界面自修復。最終實現離子傳導效率提升了40%,從根本上解決了“接觸不良”的界面縫隙難題。
針對電解質脆化問題,中科院金屬所打造的“聚合物骨架”技術,采用蜘蛛絲狀三維網絡結構,相當于給電池穿上了“彈力戰衣”,可承受20000次彎折扭轉仍保持完整離子通道,同時特殊結構使傳輸效率提升了86%,相當于把單車道拓展到4車道,實現了強度與性能的雙重突破。
清華大學則用氟代聚醚材料構建起安全防線,使電池在120℃熱箱測試和針刺測試中均無爆炸風險,破解了高能量密度與高安全性不可兼得的困局。
這三項技術形成完美互補閉環:碘離子解決界面接觸問題,柔性骨架保障機械強度,氟化層提供安全防護。
更關鍵的是,我們在其中甚至看到了未來汽車的新形態,無需外部加壓裝置,固態電池不再受限于固定形態,電池包結構設計因此具備空前自由度,未來整車空間布局將擁有無限的想象空間。
2
領先多少?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科研團隊這一次的突破是從材料底層原理出發的系統性創新,比日韓企業的工藝改良更具顛覆性。并且專利分析顯示,中國已在固態電池領域掌握全球34%的核心專利,其中界面改性技術占比達41%,形成顯著技術壁壘。

頭部企業中,寧德時代采取“雙軌并行”策略,凝聚態電池已實現500Wh/kg能量密度并用于電動飛機驗證,硫化物全固態電池計劃2027年小批量生產;比亞迪的60Ah全固態電池2024年完成中試,能量密度達400Wh/kg,裝車時間表清晰明確;奇瑞的固態電池能量密度高達600Wh/kg,是傳統液態鋰電池的兩倍多,續航里程可輕松突破1200-1300公里。

專業廠商同樣表現亮眼,國軒高科0.2GWh中試線良率已達90%,清陶能源的氧化物半固態電池已搭載智己L6實現量產,太藍新能源的無隔膜技術更使成本降低10%。
對比國際陣營,中國的優勢愈發凸顯。豐田雖宣稱2026年投產高能量密度硫化物電池,但尚未公開中試數據;三星SDI則受困于成本高企的難題。
不過領先歸領先,實際上想要實現產業化仍面臨不少現實難題,比如碘離子低溫遷移速率低下、硫化物電解質量產成本高企、萬次循環后界面重構導致的容量衰減機制尚未得到驗證等等。行業共識認為,要實現車規級應用,還需3-5年完成工程驗證。
3
何時能買?
對于消費者而言,最關心的問題當然是:到底什么時候才能買到搭載固態電池的量產車型?
按照目前各大車企的裝車時間表,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2025年底-2026年,半固態電池落地階段,該階段上市產品多為半固態電池車,并已基本解決傳統電動車痛點,比如入門級的上汽MG4半固態版9.98萬落地,續航600公里,-7℃續航達成率75%,預計將在年內交付。此外還有廣汽昊鉑HT的準固態電池車型正在路試,據說也會在2025年底將開啟限量交付。

如果想等“真固態電池”,2026-2027年或將是關鍵節點,多家車企明確了裝車時間表。
比如廣汽昊鉑,全固態電池車型計劃2026年正式裝車,能量密度達500Wh/kg,續航突破 1200公里,充電10分鐘增加600公里續航;奇瑞董事長尹同躍則宣布,旗下固態電池技術2026年裝車試運行,2027年全面量產上市;寧德時代的全固態電池也將同步裝車極氪旗艦轎車,技術路線選擇性能更優的硫化物路線,已經解決了電解質怕空氣的量產難題。
比亞迪計劃2027年啟動全固態電池批量示范裝車,首款車型可能搭載在唐或漢的高端版本上,目標實現 “固液同價”。奇瑞的鯤鵬固態電池、長安與太藍新能源合作的無隔膜固態電池,也會在2027年批量上市,覆蓋15-40萬價格區間。
這個階段的全固態車型,不僅續航普遍突破1000公里,還能實現- 30℃低溫正常使用,安全性通過“針刺不起火、高溫不爆炸” 測試,補能體驗和燃油車基本持平。
到了2030年前后,預計將會進入固態電池的普及階段,價格將與液態電池持平,尤其在50萬級以上的豪華級車型上,有可能會出現續航2000km以上的車型,徹底告別續航焦慮和充電焦慮。

續航破千、充電十分鐘、安全無隱患——曾經幻想的用車場景,正在固態電池的推動下加速成為現實。當技術的光芒照亮產業的前路,我們有理由期待,一個“充電像加油一樣方便”的電動車時代,已近在眼前。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2221
10-22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10
11-08
27
11-08
50
11-08
82
11-08
28
11-07
39
11-07
104
11-06
1768
11-05
54
11-04
104
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