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純電新車13萬元起,北京現代“第二輪進攻”開始

還沒開始“反擊”的合資車企,或許將失去最后的機會。
巔峰時期,北京現代連續多年年銷量破百萬輛。進入新能源時代后,北京現代雖然積極參與電動化轉型,在先期推出純電菲斯塔等作品,但最終仍未見成效,第一波電動化產品的進攻功敗垂成。
而今,北京現代終于迎來了第二波進攻。戰略轉型落地后的首款產品——純電平臺SUV EO羿歐正式開啟預售,預售價為13萬至15萬元,并提供了多項預售權益。

這不再是簡單的“油改電”敷衍,也不是將海外市場水土不服的車型生硬地導入。以EO羿歐為代表的新一代合資電動車,正試圖通過一種新方式——將海外工程平臺與本土用戶體驗深度結合,來重塑競爭格局。
合資不再保守
曾經,合資品牌在中國市場享受著品牌與技術的雙重光環。然而在新能源賽道上,它們一度集體陷入被動。當本土品牌完成技術與體驗迭代,用智能座艙與高階駕駛輔助重新定義產品時,主流合資品牌的市場份額迅速下滑。

關鍵不再僅是“燃油與電動”的能源差異,而是體驗與產品定義的差異。中國用戶的使用場景與審美偏好已形成獨特需求,“全球車”未必能在中國市場穩固立足。
不少合資車企已開始行動。廣汽豐田鉑智3X、東風日產N7等10萬級新能源車相繼熱銷,被視為“合資新能源反擊”的樣本。它們的共同點在于,中國專屬開發,在智能化體驗上顯著進步,同時以更具攻擊性的定價切入主流區間。
EO羿歐的登場,則標志著北京現代的反擊正式開始。北京現代將今年視為新能源轉型元年,計劃未來4至5年推出20款新產品,涵蓋純電、混動與增程多技術路線,覆蓋轎車、SUV與MPV全細分市場。

這種大刀闊斧的產品計劃,體現出北京現代奮起直追的決心。當然,對北京現代與其他合資車企而言,反擊戰才剛剛開始,挑戰仍然巨大——合資品牌需要用實打實的產品體驗來重建品牌形象與用戶認知。
隨著新能源滲透率持續提升,今年或許已是合資品牌“反擊”的最后窗口。北京現代新能源戰略轉型后的首款產品EO羿歐,瞄準15萬元級純電主流市場。這份首答卷,現已進入市場打分的環節。
中國專屬設計,但內核還是“全球實力”
作為北京現代新能源轉型的開篇力作,EO羿歐采取更為穩妥的技術—體驗組合——上層體驗為中國專屬的新樣式,底層技術為全球驗證的成熟平臺。

在外觀上,EO羿歐與現代多款全球純電車型并非“同款”,但審美氣質一脈相承,克制而有美感。而真正的變化在車內——座艙整體設計簡潔,大面積軟包與皮革材質顯著降低“塑料感”,把觸感與觀感都拉回到這個價位用戶的預期之上。

相比材質與造型,大屏與前景顯示HUD帶來的科技感更值得關注。中控采用27英寸4K雙聯屏橫貫中控與副駕,由高通驍龍8295芯片驅動——而非同級更常見的8155。
在當前體驗層面,8155也能滿足日常應用,但8295留有更充足冗余,意味著更長的流暢壽命與更大的OTA空間。前景顯示HUD將關鍵信息投射到擋風玻璃下沿黑區,既避免HUD與路面信息重疊不清,也減少視線從路面移向傳統儀表的頻次,安全與專注度更高。

此外,在車內配置上,EO羿歐也展現出更多誠意。主駕座椅支持電動調節與主動側翼支撐,彎道自動收緊提升包裹感;搭載BOSE音響并支持杜比全景聲;雙50W無線充電方便前排乘客同時充電。這些體驗,不僅是此前的現代車型所欠缺,甚至在部分全球車型上也并不常見。
在底層技術方面,EO羿歐基于現代集團E-GMP全球純電平臺。該平臺的車型在全球多個市場銷售,并獲得多項產品大獎,可靠性與穩定性經受了更廣泛的檢驗。在此基礎上,EO羿歐實現了4615mm車長、2750mm軸距的尺寸平衡,兼顧都市靈活性與車內空間;CLTC續航最高可達722公里,電量30%至80%補能約27分鐘。

在最重要的安全性上,得益于E-GMP的結構優勢,EO羿歐從基礎就更加優秀。
官方測試顯示,在時速64km/h的25%偏置碰撞中,車輛A柱幾乎無形變,駕駛艙保持完整,車門可正常打開,主駕氣囊及時彈出并保持充氣狀態,無泄壓失效。
同時,采用高度集成的CTP無模組電池,使整車結構剛性進一步提升,官方數據顯示扭轉剛度較傳統布局提升約15%;地板“8橫7縱”高強度梁設計將電池包牢牢包覆,形成“鎧甲”,進一步降低事故后的二次風險。

為確保長期可靠性,北京現代為EO羿歐進行了超過120萬公里的綜合道路測試,覆蓋30多種極限路況,從高溫50℃吐魯番到極寒-30℃黑河,以及長時間高速、低附著力路面、蛇形繞樁與麋鹿等科目。

總體而言,EO羿歐體現了北京現代對中國市場的更深理解。成熟的全球平臺與硬件實力打底,再加上面向本土偏好的智能與品質細節打磨。穩扎穩打,又不失創新——這或許也是所有合資品牌在新能源時代應當遵循的轉型方向。
寫在最后:
現在,選擇一款合資品牌的新能源車,還值得嗎?
這或許是不少人在考慮合資新能源車時,都會產生的疑問。北京現代給出的回應,是用成熟的平臺疊加本土化的體驗,重新讓用戶覺得“值得”。
在體驗層面,合資品牌不再按“全球通用模板”行事。與本土供應商協同,把研發與決策前移到中國,讓產品體驗回到主流梯隊。
而在可靠性、安全與底層技術上,合資體系本就有深厚積累。平臺化的結構安全,體系化的耐久驗證,嚴格的質量管理。如果把這些基礎能力與本土體驗連接起來,價值感自然也就回來了。
過去,合資新能源的問題并非缺乏技術,而是底層強、上層弱,好技術未能轉化為好體驗。而像EO羿歐這樣走“上層中國化、底層全球化”的路徑,正在補齊這塊短板,也讓“合資新能源”變得更具說服力。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77
10-17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37
11-08
44
11-07
104
11-07
71
11-06
53
11-05
1892
11-05
1448
11-05
97
11-05
1583
11-04
55
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