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汽本田“換帥”!擎旗奮進,三招破局!
新能源、智能化的浪潮讓廣汽本田這艘“巨輪”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面對銷量滑坡背后的結構性危機,廣汽本田進行了低調“換帥”,新任掌舵人高洪祥該如何扭市場頹勢?
臨危受命的技術派掌舵人

2025年8月7日,廣汽本田內部公示文件顯示,高洪祥正式接替李進出任執(zhí)行副總經理,任期鎖定至2027年12月31日。這一時間節(jié)點意味深長——距廣汽本田合資協(xié)議到期日(2028年5月13日)僅剩不足三年。此次人事變動被業(yè)內視為"最后的戰(zhàn)略調整窗口",尤其當7月續(xù)約條款尚未披露之際,技術背景深厚的高洪祥空降,折射出廣汽集團對合資板塊電動化轉型的焦灼。

履歷對比凸顯戰(zhàn)略轉向:繼任者高洪祥深耕汽車動力系統(tǒng)二十載,其廣汽豐田發(fā)動機公司副總經理的任職經歷,與本田近期強推的第四代i-MMD混動技術形成微妙呼應;而調離的李進則是典型的"合資運營專家",曾主導廣汽菲克等項目的渠道整合,卻在新能源轉型中未能展現(xiàn)突破性作為。這種從"市場操盤手"到"技術指揮官"的切換,恰似本田中國戰(zhàn)略的縮影。
銷量滑坡背后的結構性危機
2025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廣汽本田累計銷量15.46萬輛,同比下滑25.63%。表面看較2024年降幅收窄,但拆解結構可見隱憂:雅閣與皓影兩款燃油車貢獻82.5%銷量,而4月上市的P7純電SUV三個月僅售745輛,不及造車新勢力單周業(yè)績。更嚴峻的是,曾被視作"利潤奶牛"的冠道、繽智等車型已跌出細分市場前十,飛度月銷不足千臺的現(xiàn)狀,徹底擊碎了"燃油車基本盤穩(wěn)固"的幻想。

深層次矛盾在于技術路線的誤判。盡管本田新一代混動系統(tǒng)在北美市場表現(xiàn)不俗,但其對中國市場純電、插混需求激增的反應慢了至少18個月。2024年才落地的e:N純電架構,相較比亞迪海豹、深藍SL03等競品已失去先發(fā)優(yōu)勢。某供應鏈人士透露:"本田中國現(xiàn)有電動平臺電池包能量密度僅160Wh/kg,而主流國產品牌普遍突破200Wh/kg門檻。"這種代際差距直接導致終端市場信任危機。
換帥背后的戰(zhàn)略博弈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人事調整恰逢廣汽集團新能源布局的關鍵期。集團旗下埃安品牌7月銷量突破4萬輛,但廣汽豐田、廣汽本田兩大合資板塊持續(xù)失血。有分析指出,高洪祥的任命暗含"技術反哺"意圖——其主導開發(fā)的TNGA架構混動技術,或將為本田電動化提供現(xiàn)成解決方案。這種"以日系技術反哺日系品牌"的迂回策略,在汽車行業(yè)合資史上尚屬首次。
但挑戰(zhàn)遠比想象復雜。東風本田合資期限已延至2043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廣汽本田續(xù)約條款遲遲未定。行業(yè)觀察人士認為,這實際是中日股東方的博弈:"日方希望延續(xù)燃油車利潤模式,中方則要求更快電動化投入。高洪祥既要平衡雙方訴求,又要在28個月內拿出轉型成績單,無異于戴著鐐銬跳舞。"

破局之路的三種可能
面對困局,業(yè)內推測新管理層可能打出三張牌:其一,加速導入本田北美市場暢銷的Prologue純電車型,規(guī)避本土化研發(fā)周期;其二,借用廣汽埃安彈匣電池技術,短期內提升現(xiàn)有電動車型競爭力;其三,將皓影等主力車型全面插混化,復制比亞迪DM-i的成功路徑。但無論哪種方案,都需要打破本田固有的"技術保守主義"。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2022年鄭衡卸任時,廣汽本田年銷還有74萬輛;三年后的今天,這個數(shù)字可能不足40萬。正如某離職工程師的感慨:"當飛度不再是年輕人的第一輛車,當雅閣被漢EV搶走商務客戶,換帥只是開始,真正的刮骨療毒才剛剛開始。"站在合資期限倒計時的沙漏前,高洪祥接過的不僅是任命書,更是一紙軍令狀。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14.04萬
08-08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116
10-29
118
09-24
70
09-23
72
09-09
167
08-27
26
08-26
1531
07-29
185
07-08
119
06-20
89
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