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想賺錢的中國車企,都去研究豐田的財報吧
“活得很豐田”,在汽車行業充滿不確定性的今天,這一句可能是對一家堅持長期主義車企的最大認可。
在豐田汽車2024財年(2024.4-2025.3)出來之前,很多人對此并不認同;尤其是合資車企正經歷著國內“輿論弱勢”,豐田這老黃歷早應該撕掉。卻沒曾想人家在現實根本沒輸過,在過去的一財年,豐田總營收約23708.99億人民幣(同比增長6.5%),全年銷量1027萬輛,凈利潤約2391.4億元人民幣(同比-5.6%)。

按營收算,豐田雖然少于大眾(26662億元人民幣),但小幅下降之后的凈利潤卻是后者的兩倍有余,也是全球唯一一個凈利潤超2000億元人民幣的車企。而對照中國18家上市的乘用車企業,豐田的業績更具含金量,超過比亞迪、小米和吉利三家頭部車企凈利潤之和的三倍,甚至相比盈利的12家車企利潤總和1226.77億元人民幣,豐田也是斷檔式的領先。

當然,你可以說豐田去年在全球賣得車最多,體量大、規模效益是可以“當飯吃”的。但最讓車厘子贊嘆,相信也給了各大車企“教科書級”榜樣,是豐田能在全球車市承壓時,在歐洲、美國、中國等全球主要市場,都展現出“穩健經營”的抗風險能力;
比如,在2024財年,北美市場(273萬輛),中國市場(179萬輛),日本本土(150.5萬輛)、歐洲(122萬輛),是豐田銷量前四大市場,沒有過分依賴某個市場,穩定和用戶基礎和品牌忠誠度,也是真正的全球第一梯隊,這既歸功于精益生產體系(TPS),也有豐田一以貫之的Best in Town管理哲學——在開展業務的地區做到最好。

又比如,銷量端呈現“結構性增長”,在總銷量微降0.3%至1027.4萬輛,豐田的燃油車基盤保持穩定,電動化車型矩陣在加速:HEV銷量增長23.6%至444.1萬輛,PHEV與BEV分別提升14.2%和23.9%,僅FCEV因商業化進程緩慢同比下滑75%。不押寶、不依賴某個技術領域,“多路徑并行”策略,用技術去對沖市場的不確定風險。
用自己的確定性,迎接世界的不確定性,任車市狂卷,市場好賺錢或難賺錢,豐田強化戰斗力的韌性,就是穿越低迷周期的定力。更“人間清醒”的是,豐田對2024財報顯露“增收不增利”,有充分的解讀和準備。
首先在2024財年,豐田在電池/氫能/軟件領域投資巨大,一共7450億日元;其次是市場環境因素,北美市場因工廠停產導致營業利潤暴跌4205億日元;日本本土市場跌了3275億日元;中國市場利潤縮水1148億日元,兩家合資公司承壓明顯;由此,豐田預計將2026財年凈利潤將再降1萬億日元至3.8萬億日元,營業利潤率從10%降至7.8%。而在豐田內部,把2026-2027年定義為戰略緩沖期,用短期利潤來換取轉型窗口期:
豐田會在7450億日元基礎上,繼續追加4700億日元做研發,同時,發力BEV、PHEV,兩者的銷量目標也大幅調高,而通過成熟有優勢的HEV,保持現金流;持續投入下一代FCV,為BEV技術的突破預留窗口。

如何判斷這是有的放矢,宏大背景下的必然選項,還是為自己的保守轉型找借口呢? 對一家全球車企,戰略的選擇,肯定不是ALL IN,也不是人云亦云,是旱涸保收,是確保全球市場借新能源換排桌座次,自己也可以延續頭部的優勢。
所以, 豐田財報告訴你未來兩年,不是不賺錢,而是把賺來的錢布局未來上了。這也是豐田“預備式經營”的精髓所在,通過最大程度的努力做好當下經營的同時,在為應對未來的各種變化做好準備。“多路徑并行”策略一直堅持的,而此刻要在BEV、FBEV上強度了,這已經研判了在2027年以后成熟、穩定后電動化的全球市場,豐田要打的是什么牌,確保自己銷量和利潤提升。
豐田沒你想得保守
喜歡健身的同學都知道,“核心訓練”這門基礎課程很枯燥,練起來也費勁,但幾乎是所有課程的進階必備,無論增肌、減脂還是提升運動表現,強大的核心都是基礎。而此刻要練就一身“新能源肌肉”的豐田,“強大的核心” 當然就是中國市場。

所以,很多人說在上海車展,看見了一個“陌生”的豐田,不保守甚至非常堅決而快速,推進中國戰略的轉型。
一是建立ONE R&D研發體制,已經開始將原本分散在天津、廣州等多地兩家合資公司的研發,與豐田智能電動汽車研發中心進行整合,構建獨立的現地化研發體制,將研發的決策權從日本本土移轉至中國本土。

再有,就是號稱“豐田F4”的四位中國年輕工程師,給市場帶來的震撼,擔任主要車型開發負責人的RCE制度,他們要懂技術,也要懂市場,必須要理解豐田安全、安心、品質的DNA,同時以中國消費者的角度去定義產品。

在豐田看來,ONE R&D研發體制組合RCE制度,就是中國新能源破局的“一把鑰匙”,事實上,從3月上市鉑智3X高關注度的暢銷,也是這套組合拳成功的開始。打破“日本中心”的傳統研發格局,本土化研究不需要經過日本去反饋確認,在中國就可以驅動判定、決策,比如RCE團隊就可以前置本土需求驅動創新,而整個研發周期從5年壓縮至3年甚至更短;技術也在走“本土供應鏈為主、全球體系驗證”的模式,將研發、生產、銷售全鏈條進行重構。

一言以蔽之, 豐田已經充分認識到中國車市,在科技迭代、客戶需求多樣化都領先全球。在最領先的中國市場打好基礎,不僅是一個市場銷量增長的動力,這里累積的各種解決方案,將反哺應用到豐田的全球其他市場。
接下bZ5、鉑智7和下一代卡羅拉,今年魚貫而來的新車,都依照這套敏捷研產銷服體系。如果說尚在中國市場的跨國車企們,都在2025年開啟新一輪攻勢,那么豐田是最先付諸行動并得到收獲,還有能力輻射全球的那位。
雷克薩斯是制高點
深度擁抱中國的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動作,相信這是很多人都能看出豐田在華的變化;而如果你把年初,雷克薩斯在上海金山“獨資國產化”策略,放進豐田在戰略緩沖期實行的變革看,這家“預備式經營”車企的布局早想得長遠:一手現地化研發,反哺全球;一手搶占中國市場的制高點,并引領全球新能源汽車。

值得關注的是,在上海車展亮相的全新純電雷克薩斯ES,和雷克薩斯的上海工廠沒有關系;所以有一種觀點認為,國產雷克薩斯2027年才能量產,有種“好飯也怕晚”的無奈;但從全球維度來說,現在尚沒有一家豪華汽車品牌,在新能源轉型中打出樣板;特斯拉真正的“殺傷力”是規模成本化的3/Y,結合S/X的銷量和關注度,更像家族圖騰的存在;而其他豪華廠商,要么還在融入市場的轉型期,要么未想好,怎么借中國市場之力,去引領全球。

所以,雷克薩斯的國產純電車型到來,短期內最大對手,就是來勢洶洶的中國高端新勢力們,雷克薩斯未必在劣勢。“是先進的純電動車,會顛覆大家以往認知。以上海為基地,在產品的研發、生產、導入方面做更多滿足客戶需求的規劃。”豐田中國總經理李暉曾對雷克薩斯國產情況進行過解讀,足夠吊人胃口。
別忘了這兩年的豐田,在給技術的突破預留窗口,如果首款投產車型是那臺搭載豐田自研固態電池技術的LF-ZC概念車量產版,以“充電10分鐘續航1200公里”的性能,不足以顛覆對“傳統車企=保守”的刻板印象嗎?雷克薩斯國產新能源不敢說穩贏,但最重要不是與別人怎么比,而是重構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若能給中國消費者“眼前一亮的純電雷克薩斯”,不僅有利于雷克薩斯搶占制高點,還能推動整個豐田的進步。
寫在最后
表面看,豐田汽車的2024年財報,只是在全球車市低迷,在過苦日子時,交了一份很難挑刺的光鮮作業;實際它是給豐田正在進行的大刀闊斧改革,預留了足夠的空間,或者為未來更卷的日子,做好充分準備。

而從現在到2027財年,這家全球車企,將走進“技術反撲期”的關鍵,近9萬億日元的現金儲備、10%以上的凈資產收益率固然是底氣;但更深刻是豐田一直以來的展現韌性和定力,無論環境被動與否,都能持續為世界所稱道。正如豐田章男所言:“我們不是要成為贏家,而是要活到最后,親眼見證汽車產業的終局。”
這樣的豐田,深信是每一家在汽車產業鏈條上的企業和個體,尤其是信奉“唯快不破”的造車勢力們,好好研究的對象。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182
05-23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82
11-06
1624
11-04
2459
11-02
53
11-01
92
10-28
141
10-26
58
10-26
112
10-24
146
10-23
51
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