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集團董事長遠勤山:造車,光靠嘴說是沒有用的
在汽車領域,你可能沒有聽過遠航汽車、大運汽車這兩個品牌,但大運集團最經典的一則廣告相信不少用戶都看過。
比如說國際巨星張柏芝頭戴頭盔、身著黑色酷颯的皮衣,騎在大運摩托車上,旁邊還配有大字標語“風馳天下,大運摩托。”彼時大運摩托的名號實在是響徹摩托行業,巔峰時期年產200萬輛摩托、250萬輛發動機、年出口銷售額高達20億,2008年還是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的獨家供應商。

時間再往后拉,相信不少人也看過“卡車撞巨蟒”的廣告橋段,借此大運重卡也成功在市場上打出自己的名片。

而大運新能源和遠航汽車正是大運集團旗下在2017年開始啟動的新能源汽車品牌以及在2022年全新推出的高端新能源品牌。那么作為一個在摩托和重卡都已經做出一定成績的集團,大運轉型為何轉型進入更擁擠的新能源賽道,在先前的媒體采訪中創始人遠勤山已經回答過這個問題。
國民經濟飛速發展,汽車取代以往摩托車的角色,而摩托車從剛需淪為小眾愛好,用戶主體轉變為大排量“高端”玩家。為了不隨摩托車市場縮小而縮小,大運集團向新能源賽道轉型,而又嗅到國民對于品質出行的需求,大運隨即推出定位高端新能源市場的遠航汽車。可見大運集團對于市場動向和用戶需求把握能力還是相當精準的,一直都踩在了正確的時間點上。
此次,在北京車展期間我們也非常有幸地獲得了和大運汽車董事長勤遠山以及營銷中心副總經理蘇蔚對話的機會,得以深入地了解大運新能源現在的市場現狀以及未來的戰略布局。

從摩托車重卡到新能源,大運新能源何以致勝?
從零跑到小米、華為,新能源汽車領域跨界造車的并不在少數,但大家都有拿得出手的絕活,作為新能源造車梯隊的“半跨界”選手,大運集團董事長勤遠山也談了自己認為跨界造車能站穩腳跟的三個重要方面。

首先,將產品擺在第一位。
成立于1987年的大運,在制造方面有著幾十年的基礎底蘊,但產品依舊是大運集團毫不動搖地堅守。
“我認為做什么事情,想要在市場上有一席之地第一位就是產品,只有做好產品,才有銷售、營銷、服務這些其他。技術再先進的東西,一個月出一次事,看誰還敢坐?所以質量和產品是第一位的。你用心把產品做好、把服務做好、把成本做扎實了,消費者就感覺很好了。”遠勤山如是說道。

新勢力造車是個相當燒錢的賽道,放眼市場,幾乎每一家新勢力品牌都在虧損,因此當被問及大運集團資金是否能夠支持遠航汽車的長遠發展,是否有在資本市場進行嘗試的打算的想法的時候,遠勤山拋出了自己的第二個看法。
再來是專業和資金缺一不可。
其實早在去年的成都車展上,在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遠勤山就表示,相比于其他新勢力車企,大運集團在摩托車、房地產、卡車等產業上獲得的利潤,為大運集團進軍新能源汽車打下了很好的資金基礎。而此次,遠勤山也給出了全新的回答。
他表示:“互聯網不懂目前的經營、生產、如何控制成本。造車確實需要錢,如果你沒有錢你再懂行也沒用,但我認為懂行的一兩百億也能做得很好,不懂行一兩千億也會倒閉。”
過去幾十年在摩托車、重卡生產、制造方面的基礎和底蘊,為大運集團在技術、人才、管理、整車制造方面打下了深厚基礎,如今均可以順理成章地遷移到新能源汽車領域,可見,相比一眾初出茅廬的新勢力車企,一定的資金基礎加深厚的制造功力是大運集團轉型的重要底氣。

最后,堅持主流品牌的產品質量和性價比優勢。
“大家有時候會說,你大運車挺好,因為堆料特別足,從重卡摩托到乘用車都一樣。所以,我們大運新能源未來的市場定位還在于主打性價比與高質量。”遠勤山如是說道。
在現場的訪談中他也舉了旗下產品遠志M1的例子,今年3月份,大運遠志M1成功入選太原市城六區巡游出租汽車的更新名單之中,遠勤山分析了遠志M1能夠成功入選的原因“首先我們是唯一一個三元鋰電池,唯一一個搭載145kW電機的車輛,我們從碼率、功率、電池電機均不限速,電池我們是最大達72.27度電,突出的性價比優勢,就是為什么很多人會選擇比其他品牌價格還要低的大運新能源的重要原因。”

雙線并行,穩扎穩打做高端
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在迎來一輪消費升級,用戶對于汽車的高端化需求日益增長,基于對用戶需求的洞察,為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大運集團推出了全新面向高端新能源市場的遠航汽車,定位精英人士的消費需求,并開始布局雙品牌并行的策略,以更好地走穩新能源之路。

目前市場很多品牌,沒有任何技術和產品基礎,就把產品和品牌定位在了高端賽道,給用戶留下的印象就是“它憑什么?”但在更考驗造車功力的高端新能源領域,大運集團始終保持著敬畏和謹慎的態度。
在相關的媒體采訪中,遠勤山表示,進入新能源乘用車市場后,大運集團率先研發了悅虎和遠志M1兩款中低價車型,做好“練手”,為集團在新能源領域探路。通過一步步腳踏實地地把產品做好,去獲得消費者的認可,同時也建立起大運新能源重工品質的品牌印象為后續的高端車型奠定基礎。
從0-1的階段是很辛苦的,就像養小孩,不賺錢花銷大,經濟負擔還重。不過好在只要產品夠好,市場的接受程度就會越來越高,最初研發的兩款車型均獲得了相當不錯的市場反饋,而遠志M1的駕乘體驗感也完全不輸百萬級的車型。而基于此,大運集團也獲得了信心和斗志,更好地投入高端新能源的造車梯隊之中。

此前遠航Y6和H8通過集130多項豪華配置于一體,全域真800V高壓平臺、920km超長續航、520kW最大瞬時電機功率、沉浸式光感27揚聲器音樂艙、高性能空懸等配置在高端新能源市場嶄露頭角,此次北京車展上遠航汽車又帶來了遠航Y7和H9,進一步豐富了遠航汽車的產品矩陣。

而在雙線并行的品牌戰略上,大運汽車主打一個“涇渭分明”。

營銷中心副總經理蘇蔚也針對營銷對大運新能源和遠航汽車進行了解讀,他表示“遠航的品牌定位在高端,一般我們會出現在城市精準的高端人群商場里,此外,除高端商場配套外,每個城市會設置一到兩個交付中心和維修中心。而面對主流市場的大運新能源則采取的是經銷商模式,為了更貼近群眾,一般都出現在各個城市的主流汽車商圈。所以兩個產品線互不干擾,營銷定位主打精準。”
在技術層面,兩個品牌也相應做出區分。比如說大運新能源目前的兩款車型域虎和遠志M1起始于2016年,當時的自動駕駛和AI智能沒有很高端,2024款的遠志已經采用了更高端的語音識別和智駕系統、導航系統等。但蘇蔚也非常誠懇地“交了個底”,表示“AI智能和智能駕駛這塊,遠航和大運新能源,沒有可比性”

按照大運集團透露的說法來看,遠航汽車在智駕層面理論上可以做到L3級以上,但是大運新能源作為定位主流市場的車型,則基本上沒有機會用上了。
如此一來,涇渭分明的雙品牌布局其實也規避了不少品牌為了充分利用自己的高端技術,從而形成子品牌重疊、產品定位混亂,最后造成“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混亂局面”。
寫在最后
從大方向來看,大運集團作為從傳統重工業省份山西起家的一家企業,勇于踏入新能源汽車造車領域,率先帶動產業轉型,是為山西本土企業作出重要的表率。
而從企業小我的角度來看,蓬勃的新能源市場看似機會無限,誰都想來分一杯羹,但并非誰都能輕易成功,一切正如大運集團董事長遠勤山所言:造車,光靠嘴說是沒有用的。
不論如何,憑借先前在重卡和摩托車領域積累的成熟的市場經驗、生產研發實力,相信大運集團若能盡快跟上互聯網的營銷步伐,補齊自身的短板,其高價值、用心打造的產品一定會被用戶所看到。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690
2024-04-30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432
2024-11-28
351
2024-09-02
985
2024-09-02
2000
2024-09-02
794
2024-04-25
479
2024-03-09
454
2024-03-08
743
2023-12-06
1440
2023-12-01
1168
2023-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