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me Auto智能座艙即將上車奔馳,吉利又一次賭對了?
最近傳出消息,奔馳的改款長軸距E級轎車將會搭載吉利旗下的Flyme Auto車機系統。盡管奔馳方在竭力“挽尊”,聲稱是因為新一代MB.OS系統無法適配燃油車,才選擇的吉利系統。那為何Flyme Auto系統就能做到燃油、混動、純電“三棲”呢?

買就買嘛,沒必要藏著掖著,畢竟買吉利技術的也不只一家。之前奔馳的全新燃油版CLA就已經采用吉利的2.0T發動機,也算是熟門熟路。從另外的角度,吉利之前大手筆投入智能座艙,又一次迎來了巨額回報,相當于又一次“賭”對了。
為什么這么說呢?讓功夫汽車帶大家一起看一下。
(1)半推半就,奔馳的無奈與野心
作為老牌車企,奔馳一直堅持自主研發車機系統。2018年的拉斯維加斯CES展,就首次發布了MBUX系統。2020年升級到第二代,新增了觸摸、滑動、聲控、手勢控制等操作方式,并提供指紋、面部、語音識別等生物識別科技。在當時來說,奔馳的車機系統并不差。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雖然奔馳將MBUX系統升級到了第三代,依然與國內車機系統存在了代差。有不少人吐槽功能層級復雜、操作不夠直觀,還有人提到語音助手識別率低、指令理解偏差大,總之就是不那么好用,不如國內新勢力。
作為豪華品牌領導者,奔馳顯然不能容忍這樣的事。而全新一代的MB.OS系統雖然耗費了重金打造,體驗也未必能壓倒其他品牌。在這種情況下,奔馳自然想尋求“外援”。

相比其他競爭對手,吉利無疑是最好的合作伙伴。一來奔馳之前“買過”發動機,二來兩者還在共同運作smart,三來吉利本身也是奔馳的股東。相當于吉利賣系統賺的錢,會有一部分“回歸”奔馳系統,還有什么好猶豫的呢?
更關鍵的是,吉利為了這次合作真的是撒費苦心。不是簡單的將吉利系統移植到奔馳,而是針對奔馳品牌的特點做深度定制,包括自定義桌面、手勢操作、小窗模式等交互功能。

而且 “無界互聯”功能也做了拓展,車主只要打開手機導航或者聽歌,可以自動切換到車機屏幕繼續指引。而且是適配絕大多數手機品牌和型號,目前市面上只有少數幾個品牌能做到這一點。
對奔馳來說,一旦加入Flyme Auto,將立即在智能座艙領域重新取得領先,這樣的誘惑屬實無法抵抗。而且以兩者一貫的合作來看,吉利大概率給了一個“友情價”,何樂而不為呢?
(2)技術輸出“上癮”,吉利再嘗甜頭
這并非吉利的第一次技術輸出,相比其他車企對于核心技術的嚴防死守,吉利似乎非常樂意幫助競爭對手。在整車架構、混動與電動技術、智能網聯等多個核心領域,都曾經進行技術輸出。

最典型的就是與雷諾的合作,2022年,雷諾面向韓國市場開發的科雷傲就是基于吉利 CMA 架構打造,很多人調侃是星越L的“換殼車”,在當地大獲成功;2025年,雙方將合作拓展至巴西市場,吉利作為技術輸出方提供了先進混動技術。雙方還合資成立了動力總成技術公司 Horse,該公司燃油動力系統、混合動力系統的核心技術也都是來自吉利。
2025年吉利與階躍星辰攜手,向全球開發者開源了階躍 Step 系列多模態大模型,包括300億參數量的Step-Video-T2V視頻生成大模型,以及行業標桿級的Step-Audio 語音交互模型,這個動作大大推動了全行業AI技術的應用升級。

吉利研發的CMA、SEA等全球架構,不僅支撐吉利自身多款車型,做到了技術全球化復用,也是豐田等國際車企及百家科技初創企業的協同研發基礎。吉利瑞典研發中心發明的“十宮格門檻梁” 設計、“第三吸能盒” 專利等全域安全技術,也被多個全球汽車品牌采納。

如今的吉利,僅三電業務、技術授權等相關的“技術增值”收入就在幾百億的規模,是重要的利潤增長點。從結果來看,吉利通過這些動作緩解了自身研發壓力,又強化了在全球汽車產業中的話語權。
除了這次的Flyme Auto上車奔馳外,吉利最近也給“千里浩瀚智能輔助駕駛系統”做了完整的法規申報,甚至可以適配歐洲嚴格法規的L3級自動駕駛技術。從吉利一貫的布局來看,這既是為產品出海打基礎,也是為了后期做智能駕駛技術的輸出。
(3)厚積薄發已成定律?
當然了,看似“舉重若輕”的吉利,背后的努力其實遠超一般人的想象。以Flyme Auto系統為例,很多人以為吉利就是收購了魅族,整合了對方在手機領域的系統經驗和審美,然后一鳴驚人。

實際情況遠比這個復雜,為了這一天,吉利從2019年就開始研發芯片,組建了千人團隊。挖來了大批英特爾、高通等國際芯片巨頭的資深專家,每年在芯片領域投入超100億元。在那個大部分國內廠商還聚焦于28納米至12納米制程時,吉利直接挑戰7納米制程芯片,對標高通的主流產品。
過程自然是很艱難的,整整四年的時間,歷經流片、車規認證、車型導入驗證等多個復雜環節,還摻雜車型適配調試。等到龍鷹一號正式問世,已經是2023年。光芯片研發就這么難了,還有跨界做車機系統,還要做到行業一流,有幾個企業愿意承擔這樣的壓力和投入?

包括銀河品牌的崛起也是這個邏輯,在此之前吉利的電動化進程總是飽受質疑。很多人覺得,在對手開始攻城拔寨時,單靠一個極氪是否獨木難支。但吉利通過多年的積累,終于打造出了銀河品牌這個大殺器,然后就是成為最快達成百萬銷量的新能源品牌,率先實現年銷破百萬。
在吉利這里,從來都是好飯不怕晚,因為前期已經做了足夠多的積累。
(4)功夫拍案
今年9月,吉利發布了Flyme Auto 2車載系統,也意味著該系統進入第二代發展階段。在此之前,第一代Flyme Auto已完成9次版本迭代,OTA次數超40次,覆蓋吉利、銀河、領克等品牌的28款車型,用戶數量超140萬。
再加上這次奔馳伸過來橄欖枝,可以說吉利投入Flyme Auto系統已經大獲成功。可能未必收回了前期成本,但前景一定是廣闊的。
有人說吉利是又一次“賭”對了,跟當年大手筆投入研發Drive-E總成一樣。現實情況是,當一家企業將厚積薄發當成“傳統藝能”,或許只是造車方法論的勝利。愿意付出更多的企業,取得更多的成功,這不是非常公平嗎?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63
11-13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14
11-13
1466
11-12
80
11-12
39
11-12
78
11-11
15
11-11
65
11-11
59
11-11
77
11-11
2126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