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7改款配置疑曝光,漲價一萬元,小米將避開產能地獄?

特斯拉前腳正式上線了純電續航超800公里的Model Y長續航后輪驅動版,數天后就有消息傳出,小米SU7的改款車型預計明年一季度發布。
不到29萬元的價格,新車一發布就給到了5年0息的金融方案.....有消息稱,Model Y長續航后輪驅動版剛上線沒多久,就因為訂單太多官網下線了部分城市的的交付門店......總之,是一派“贏面很大”的景象。

三個月前,特斯拉發布了續航超830公里的Model 3長續航后驅版車型,售價26.95萬元。傳言稱,改款SU7上也會運用更先進的電池技術,把純電續航帶到800公里以上。
從成本的角度看,隨著電池成本的下探,純電車型在這一波周期中,展現出了暴漲的走勢。乘聯會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9月份,純電滲透率同比增長7.9%,插混(包括增程)滲透率同比減少1.8%。而小米與特斯拉,作為20-30萬級市場絕對領先的TOP2的存在,他們的一舉一動直接影響整個細分市場的競爭格局,乃至純電市場的走向。
從兩家企業技術與產品升級的趨勢看,中高端車型的純電續航有望進入“8”時代。到那時,眾多插混(包括增程)的用戶,在增換購時是否還會選擇插混不得而知。從各家車企公開的產品節奏看,今年最后一個季度,約有20款增程新車已經或者將要發布。
當眾多新車涌向一個增速放緩的市場,2026將是增程的“地獄之年”。
改款SU7或漲價的邏輯,是為產能紓難?
傳聞稱,小米SU7的改款車型將帶來10多項重磅升級,覆蓋三電平臺(900V/5C、麒麟二代電池等)、智能駕駛(激光雷達+雷神U芯片下放)、底盤與舒適性(雙腔空氣懸架、座椅通風加熱按摩、電吸前備箱、HUD等),并伴隨全系約1萬元的價格上調。
以現款21.59的起售價為例,漲價后的改款SU7,入門價與Model 3相比差價不到1萬元。改款后的SU7如果把激光雷達+舒適性配置下放,和Model 3相比,依然有競爭優勢。

改款SU7的消息一傳出,就有網友調侃稱,下定小米SU7的用戶,還沒等到車小米YU7就來了,還沒提到YU7又發現,改款SU7要來了。
自YU7上市,小米曬出了“3分鐘大定破20萬”的戰績后,“幾分鐘破萬”“一小時破十萬”的預售訂單成為一眾車企的營銷手段。這也引來了官方媒體的批評,“訂單水分”越注越多,“訂單泡沫”越吹越大。
剛剛過去的10月,小米汽車宣布交付了超4萬輛新車,并且連續2個月交付超4萬。也就是說,像小米這樣不缺訂單的狀態,銷量基本是由產能決定的。即便如此,外界關于小米訂單注水的質疑,一直沒停過。

雖說改款增配漲價的邏輯,對于車企來說完全合理。但是考慮到明年新能源購置稅從減免到減半,粗略估算,小米SU7的購置稅大約為1.5萬元。
這種情況下上調新款車型的價格,相當于主動增加難度。甚至有新能源車企人士向路咖汽車透露,考慮通過下調現款車型售價的方式,來應對明年的購置稅變化。

而對于小米來說,除了傳聞的改款SU7外,明年在計劃中新車還有增程 SUV “昆侖”、YU7 GT性能版等。即便改款SU7僅僅維持了現款的熱度,多款新車對于小米汽車的產能也是巨大挑戰。調價不失為緩解產能的手段。
2026將是增程的地獄之年?
乘聯會10月銷量快報顯示,新能車零售滲透率58.7%創歷史新高,但插混零售同比-10.3%,增程同比-7.7%,而純電保持同比+20%強勢增長。
插混滲透率的回落并不是因為總體需求的坍塌,而是經歷了過去幾年的高速發展,插混進入了技術換代的空窗期。從各細分市場看,低價位純電車型在價格戰和以舊換新政策刺激下份額顯著提升,對中低端插混形成擠壓。此外,800V快充網絡與大電池的普及,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消費者的里程焦慮。

從銷量分布上看,20萬以上的大五/六/七座SUV與MPV市場,是增程的腹地。今年四季度發布和上市的多款新車,也是奔著這一市場而來。比如,小鵬X9、零跑D19、智己LS9等。一代增程在低SOC動力衰減、NVH、虧電油耗等方面的bug,車企共同選擇用大電池來解決:城市通勤當純電開、長途靠油箱兜底.....當增程的電池幾乎和純電的差不多大,車身自然就小不了。
回到小米和特斯拉所在的20-30萬元的細分市場,Model Y、SU7、Model 3長期占據銷量前三。當這兩個品牌都將純電續航能力提升到800公里以上,對同價格帶的插混車型將帶來顛覆性影響。對于絕大多數用戶而言,800km的續航里程足以覆蓋城際旅行和大部分長途需求。

再疊加特斯拉與小米強大的品牌號召力,可以預見,2026年20-30萬元的細分市場,格局并不會被第三個玩家改變,甚至可能出現,小米與特斯拉集中度越來越高的情況......向下被純電壓制,中間有特斯拉和小米,增程只能向上走。
正因如此,新勢力車企扎堆發布大電池增程,定位明顯高于現有車型。但是從今年的銷量走勢看,30萬以上的高端市場,跟往年相比,份額明顯萎縮,原因主要是高端車價格的不短下探。如果繼續保持這個趨勢,2026年的增程車要面對的是一個份額不斷下降,但競品越來越多的市場。毫不夸張地說,這是地獄級難度。
一位參與標準制定的人士透露,純電是否能保持住目前的高增長走勢,也要看接下來政策變化。“新能源車電池的LCA全生命周期標準正在研究中,如果標準提高技術要求也會提高,帶來的是成本上升。”那時候,插混和增程也有可能反攻回來。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30
11-11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42
11-11
16
11-11
303
11-10
57
11-09
84
11-08
2179
11-04
156
11-03
1913
11-02
126
11-01
146
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