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氪9X“加價潮”背后:中國豪車站起來了
2025年中國車市最震撼的一幕,莫過于極氪9X引發的車市奇觀——這款被網友稱為"杭州灣庫里南"的豪華SUV,預售1小時訂單量就達到了42667臺,上市13分鐘即實現了大定破萬。令人咋舌的不只是訂單量的表現火爆,還有它所引發的“逆向加價”現象同樣值得關注。

【01】極氪9X成了現象級豪車!
是的,極氪9X的熱銷堪稱現象級。而我所說的這種現象級不只體現在前面所說的訂單銷量上,更體現在極氪9X在市場上的溢價及其下單車主的含金量上。
據了解,極氪9X目前已經引發了“加價潮”, 在某二手電商平臺,新車訂單轉讓費被炒到了5k-3W不等,甚至呈現出"秒拍"狀態。而在霍爾果斯口岸的平行出口價則加價5-7萬元,海外同樣加價5-10萬求購國內訂單,新車已經成為了中東富豪們的“心頭好”。同時,極氪9X在租賃市場更是一車難求,極具稀缺性,尤其是節假日甚至出現了需要加價1萬起的情況,這也同新車在海外市場的加價形成了共振。

更值得關注的是極氪9X的訂單構成也頗具含金量,影視明星孫紅雷低調購入、慈善家韓紅激動下單、企業家劉鑾雄更是霸氣入手。而且新車還贏得了包括卡塔爾、阿曼等40余國駐華大使集體點贊,卡塔爾大使同樣當場下單,形成了罕見的政商名流追捧效應。
我想,當過去的中國消費者在為埃爾法、雷克薩斯支付品牌溢價時,可能從未想過有一天,全球富豪會為一款中國豪車排隊加價。而這場“加價風暴”的背后,其實不僅僅是一款車的成功,更是全球豪車價值鏈的重塑,同時也是中國汽車產業從"制造大國"向"品牌強國"躍遷的標志性事件。
【02】以產品重新定義豪華的核心標準
在《車界》看來,極氪9X之所以能成為一款現象級豪車,靠的還是硬核的產品實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其用基于產品的"技術溢價"替代了傳統豪華品牌的"品牌稅"。

從產品力來看,極氪9X開創中國新一代原創旗艦美學,雖然是一款SUV,但卻采用了MPV開發理念,6.3㎡座艙實現三排六座布局,人均1.05㎡同級最大空間,二排、三排腿部與頭部空間均超越競品。并且配備了隱藏式電動腳踏和支持零重力、伊姆斯躺椅、旋轉、專業按摩四種模式的行云座椅,其坐寬超過了53cm,甚至比不少豪華MPV的座椅還寬。

而作為一款新能源車,極氪9X采用了全球首個900V混動高壓架構,Hyper版配備三電機兆瓦級混動電驅系統,零百加速最快僅需3.1秒,支持6C超充能力,20%充至80%僅需9分鐘。同時在續航上新車也有不俗表現,搭載70度混動專用電池的車型,CLTC純電續航里程最高可達380km,綜合續航里程最高可達1250km。

當然,智能科技更是極氪9X差異化競爭的核心。極氪9X提供千里浩瀚安全輔助駕駛H7、H9兩套方案可選,其中H7方案搭載一顆英偉達Thor-U芯片,算力700TOPS,并配備1顆激光雷達、11個攝像頭、12個超聲波雷達和5個毫米波雷達等感知單元,可實現高速NOA、城市無圖NOA、智能泊車、自動緊急制動等功能。而H9方案則采用算力更強的雙英偉達Thor芯片,配有5激光雷達,具備L3級智能輔助駕駛能力。
顯然,無論是從哪個方面看,極氪9X都具備十足的競爭力,而產品力的領先也讓極氪9X同級細分市場的技術標桿,重新定義了豪華車的核心標準。
【03】格局生變的豪車市場
拉開距離觀察就不難發現,極氪9X的崛起恰逢傳統豪華品牌的集體下滑。相關資料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進口超豪華車銷量同比暴跌49%,其中保時捷在華銷量僅2.1萬輛,同比下滑28%,瑪莎拉蒂則更慘,今年前5個月銷量僅384輛,同比下滑44%,近乎腰斬。BBA同樣承壓,奔馳、寶馬、奧迪今年上半年在華銷量分別下滑14%、15.5%和10.2%。
事實上,外資豪華品牌的遇冷在今年成都車展上也能窺得端倪,往昔豪車云集的成都車展16號館在2025年上演了豪車“空城計”,豪華品牌集體缺席。這種"豪車空城計"的背后,何嘗不是消費觀念的深刻變革的縮影?當消費者不再將車標視為身份象征,而是更看重智能體驗和技術創新,豪華自然也會被重新定義。

不難預見,在新的市場環境下,未來豪華車市的競爭的焦點將逐漸由“logo戰”轉向“技術戰”。消費者對新車型和技術的熱情逐步加深,他們也將更希望購入具備前沿科技與技術的車輛,這種對美好出行生活的向往不只是中國消費者的追求,更是全球消費者對一臺理想豪車的期許。

也正是因為這種變化,才使得極氪9X出現了海外加價的盛況,而這種技術溢價所帶來的底層變革和過往的追求logo而加的"品牌稅"也有著本質的區別。或許,如今我們就可以說,過去加價買埃爾法、雷克薩斯是"身份象征",此刻加價的極氪9X訂單正成為一種理財新方式。
寫在最后:
毋庸置疑,極氪9X的加價,不是中國汽車的"驕傲",而是全球技術話語權的重置。當中東富豪為一輛中國車支付溢價,當閑魚賣家轉讓訂單加價,我們見證的不僅是一款車的成功,而是一個時代的交接儀式——豪華車的定義權,正從斯圖加特和慕尼黑,悄然移向杭州灣,這也不是終點,而是中國汽車產業邁向全球領導者的新起點。
(本文由【車界】新媒體編輯部原創出品,本文所涉及銷量數據來源于乘聯會或第三方平臺發布的行業綜合銷量數據,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標注來源的數據及相關資料均為引用,具體請以官方信息為準,如有錯誤請聯系刪除。本文作者藍湛,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33
11-10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42
11-10
0
11-10
110
11-09
59
11-08
52
11-07
28
11-07
53
11-07
18
11-07
55
11-07
45
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