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本田十月圍城:曹東杰 “短攻” 難止頹勢 “長局” 仍迷茫
汽車圈“金九銀十”的熱鬧里,東風本田卻透著一股寒意。2025年10月,零跑、小鵬等國產新勢力紛紛刷新交付紀錄,上汽、吉利等自主品牌銷量同比穩步提升,而東風本田當月終端銷量僅2.89萬輛,較去年同期的3.5萬輛下滑17.4%。這個曾靠思域、CR-V圈粉無數,2020年還創下85萬輛年銷量巔峰的合資車企,如今正經歷入華二十余年來最棘手的困境——從2020到2024年,年銷量近乎腰斬至42萬輛,今年上半年更是以37.4%的同比降幅,遠超同門廣汽本田25.63%的下滑幅度。

9月剛接過東風本田執行副總經理帥印的曹東杰,上任后迅速拋出“短期攻堅與長期布局并重”的策略,試圖為企業破局。但從市場反饋來看,這份“藥方”尚未見效,而長期的智電轉型之路,仍未找到清晰方向。
短期攻堅:服務發力難抵銷量滑坡
曹東杰的“短期攻堅”,首先瞄準了售后服務。10月22日,他牽頭召開2025年售后服務研討會,召集全國五大區30余家經銷商,圍繞“目標達成、政策優化、廠商共創”展開討論,還推出“伴終身”動力總成質保計劃,覆蓋全系燃油、混動及插混車型核心部件,試圖將售后服務從“成本中心”轉為“收益增長點”,維系客戶粘性。

可終端銷量并未因此回暖,數據顯示,10月東風本田全系十幾款車型中,僅CR-V賣出1.51萬輛、英仕派賣出5147輛,兩款車撐起超2萬輛銷量,剩下的思域、艾力紳等十款車型合計銷量不足8000輛——這樣的表現,甚至不及巔峰時期一款CR-V或思域的月銷量。
更讓人心焦的是新能源板塊,被寄予“智電突圍”厚望的純電SUVS7,上市初期喊出“定義高端純電新標桿”,卻因產品力與定價脫節陷入尷尬。其25.99萬-30.99萬元的起售價看齊特斯拉Model Y,續航卻只有620km-650km,比不上小鵬G6的625km-725km、比亞迪唐EV的730km;0.6小時的快充時長,也遠遜于極氪001的0.12小時和小鵬G6的0.2小時。后期雖兩次降價,起售價降至19.99萬元,還疊加員工價、置換補貼,可消費者并不買賬——4月至8月連續五個月銷量不過百,9月勉強回升到400輛,與同期小鵬G6的3978輛、極氪7X的5524輛相比,差距懸殊。
更讓消費者不滿的是S7的智駕配置策略,全系僅標配L2級智駕輔助,高速領航、智能泊車等高階功能需額外選裝,其中高速領航輔助選裝價1.4萬元且僅能使用5年,而如今10萬級國產車型已開始標配“車位到車位”智駕功能,這樣的“二次收費”讓不少用戶望而卻步。
長期布局:智電轉型缺清晰路徑
曹東杰口中的“長期布局”,核心是東風本田的“創未來2030”智電戰略。但目前來看,這一戰略更多停留在概念層面,缺乏落地的硬支撐。

作為轉型核心產品的S7遇冷,暴露出東風本田在新能源領域的產品力短板。相較于國產車企快速迭代的車型、不斷突破的三電技術,東風本田既沒有拿出能與競品抗衡的核心技術,也沒有明確的全新純電車型規劃。此前關閉年產能24萬輛的第二工廠、裁員2000人,雖被解釋為“產能優化、加速電動化轉型”,但新投產的新能源工廠除了自動化水平提升,并未傳出突破性的技術落地或產能爬坡計劃,更像是應對銷量下滑的被動收縮,而非主動轉型的布局。
這種迷茫還傳導至本田集團層面,根據本田2026財年第一財季財報,公司當期銷售凈額同比減少1.2%,經營利潤同比銳減49.6%,凈利潤更是下滑50.2%近乎腰斬;全年經營利潤預期7000億日元,雖較此前上調,卻仍遠低于市場預估的8962.4億日元,東風本田的銷量頹勢成為重要拖累。
合資困局:路徑依賴下的轉型之難
東風本田的困境,并非個例,而是傳統合資車企在新能源浪潮下的縮影。燃油車時代,日系車“省油、耐開、保養便宜”的優勢深入人心,但這些特質如今已成新能源汽車的標配,用戶對合資品牌的“信仰”逐漸松動。曹東杰在研討會上強調“造中國市場客戶愿意買單的產品”,雖點中要害,卻尚未拿出能打破“合資電動車智能化落后、性價比低”刻板印象的解決方案。

眼下,中國汽車市場新品迭代速度已進入“一日多款”的節奏,國產車企在智駕、三電領域的創新不斷刷新用戶期待。對于東風本田而言,曹東杰的“短期攻堅”若僅停留在服務優化,難改銷量頹勢;而“長期布局”若不能盡快明確智電技術路線、推出有競爭力的產品,恐怕只會在轉型浪潮中愈發被動。這家合資巨頭能否熬過“凜冬”,仍需時間給出答案。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53
11-06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59
11-07
44
11-07
63
11-05
28
11-02
128
10-20
86
10-20
5431
10-16
57
10-14
26
10-14
90
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