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新能源還能領先嗎?奔馳新電池實測續航超1200km
知嘹汽車/費德
一輛電動車從德國慕尼黑出發,穿越丹麥抵達瑞典斯德哥爾摩,全程1205公里無需充電,抵達終點時仍剩余137公里續航。這就是搭載最新固態電池的奔馳EQS測試車,這一數字打破了自家概念車EQXX創下的1202公里紀錄。

在國產新能源車紛紛將固態電池作為“期貨”宣傳的當下,奔馳的實測結果無疑給市場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當國內一眾品牌還在為半固態或是全固態的概念爭論不休時,奔馳已經用實際數據展示了固態電池的真正實力。

奔馳的這次測試選擇了真實開放公路,而非實驗室理想環境,也體現出對自家電池技術的自信。
此次測試的固態電池并非奔馳完全自主研發。其電芯由美國電池廠商Factorial Energy提供。電池組的研發則與奔馳在英國北安普敦郡布里克沃斯的F1技術中心合作完成。這套固態電池系統采用了鋰金屬技術,能量密度提升至450Wh/kg。為了應對充放電過程中電極體積變化的問題,工程師在電池包內加入了氣壓致動器。

這種裝置能像“智能夾子”一樣持續施加壓力,確保電池內部接觸穩定。固態電池使用固體電解質替代液體電解質,這提高了電池的安全性。同時,新技術允許使用鋰金屬等新型陽極材料,進一步提升了能量密度。
奔馳的突破給全球固態電池競爭增添了新的變數。事實上,中國企業在固態電池領域也在積極布局。中科院金屬研究所近期宣布在固態電池新材料方面取得突破。他們解決了內部離子傳輸慢和電極電解質接觸不良的問題。中科院研發的固態電池能量密度實打實超過600Wh/kg。

國內車企也已公布固態電池量產時間表。長安汽車計劃在2026年進行裝車驗證,2027年實現量產。比亞迪則將時間表精確到年份,2027年示范裝車,2030年全面大規模應用。
國軒高科則宣布其自主研發的金石固態電池能量密度達到525Wh/kg,并已完成量產裝車進行道路測試。預計在2026年就能上市。

固態電池受到全球車企追捧,主要在于它能解決當前電動車的多個痛點。安全性是固態電池最顯著的優勢。液態電池容易漏液起火。固態電池徹底取消了液態電解質,換成固態導電材料。這相當于給電池加了層“固體防火墻”。即使電池被壓變形,也不易短路自燃。
能量密度是另一大優勢。目前三元鋰電池能量密度最高350Wh/kg。而固態電池則可以輕松突破600Wh/kg。這意味著同樣大小的電池包,裝固態電池能多跑一倍路程。

固態電池還更耐用。它不會出現液態電池的枝晶生長問題。充放電幾千次后衰減很少。一輛車開十年,電池可能還跟新的一樣。
所以說固態電池雖然前景廣闊,但走向普通消費者仍面臨多重障礙。成本是首要問題。核心材料硫化鋰一噸要300多萬元。而普通碳酸鋰才8萬一噸。兩者相差四十多倍。這意味著一塊固態電池的成本能買二十多塊普通鋰電池。

其次是量產的難度。硫化鋰遇水反應,還會釋放有毒氣體。生產必須在完全無氧無水的惰性氣體環境中進行。這種車間標準比造芯片還嚴格。良品率是另一個大挑戰。目前生產100塊固態電池,只有40塊能合格。良品率上不來,成本就降不下去。
目前,全球固態電池專利日本排名第一,占比36%;中國以27%緊隨其后。在硫化物技術路線上,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等中國巨頭已投入數百億研發。
固態電池的競爭才剛剛開始。就看哪家能率先把實驗室成果轉化為消費者買得起得產品了。
知嘹汽車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系我們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1810
11-05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1595
10-09
103
10-04
104
10-01
188
09-17
245
09-10
38
07-23
90
06-15
2416
05-24
245
05-12
164
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