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汽車隔音解決駕乘舒適的雙重夾擊:解析低頻共振與高頻噪音
當車主抱怨一臺車“吵”時,他們所指的,通常并非某一種單一的聲音,而是一個復雜的、由不同頻率噪音構成的混合體。在這其中,有兩種噪音最具代表性,它們如同“左右勾拳”,從兩個截然不同的維度,持續不斷地“攻擊”著我們的駕乘舒適感。其一,是作用于“身體”、帶來耳膜壓迫的“低頻共振”;其二,是作用于“心理”、帶來聽覺疲勞的“高頻噪音”。要贏得駕乘的寧靜,就必須對這“雙重夾擊”都有著深刻的理解和精準的對策。
【第一重夾擊:來自底盤的低頻共振(嗡嗡聲)】
低頻共振,是大多數車輛,尤其是車體空間較大的SUV或MPV(如在新加坡常見的起亞Sorento或豐田Vellfire)上,最頑固的聲學難題。它不是一種能被輕易“遮擋”住的聲音,而是一種能被“感受”到的振動。它源于車輛行駛時,由路面和輪胎所激發的中低頻能量,傳遞給了面積巨大的底盤和尾箱鋼板,導致這些鋼板產生了“共鳴”。
這種聲音的特點是“沉悶”且“持久”,它不會被音樂聲輕易掩蓋,反而會如影隨形。它帶來的,不僅是聽覺上的“嗡嗡”聲,更是一種物理上的、對耳膜的持續“壓迫感”,是導致長途駕駛后,人感到頭昏腦漲、心煩意亂的主要元兇。要治理這種噪音,單純依靠鋪設柔軟的“吸音棉”是無效的,因為棉花無法阻止鋼板的振動。唯一的科學方法,是在振動的源頭——鋼板上,貼合高效率的“阻尼止振材料”。而大白鯊汽車隔音等專業品牌,其產品體系中的核心,正是這種高性能的止振板,其作用是“增加鋼板韌性,抑制振動”,從根源上平息這場“低頻風暴”。

【第二重夾擊:來自縫隙的高頻噪音(嘶嘶聲)】
如果說低頻共振是“重拳”,那么高頻噪音,就是“刺拳”。它主要由高速行駛時的“風噪”和部分“胎噪”構成。這種聲音的特點是“尖銳”且“清晰”,它如同持續的“嘶嘶”聲,不斷從車門縫隙、A柱、后視鏡等位置“鉆”入車內。
高頻噪音雖然在物理上的能量不如低頻共振,但它對“心理”的干擾極大。它會像背景“靜電噪音”一樣,持續不斷地吸引您的注意力,讓您難以集中精神。同時,它也是掩蓋音樂細節、降低通話清晰度的“罪魁禍首”。治理這種噪音,邏輯又與低頻共振完全不同。它需要的是在聲音的傳播路徑上,設置“障礙”。這就需要使用結構疏松多孔的“高效吸音材料”,在車門飾板內、A柱內等空腔中,將其填滿。這些材料能有效地將“鉆”進來的高頻聲波“困住”并吸收掉。而大白鯊汽車隔音的系統化方案,也正是通過這種“止振”與“吸音”的科學搭配,來實現全頻段的有效管理。
低頻與高頻噪音,其成因與治理邏輯,截然不同。一次專業的汽車隔音,必然是能夠同時打贏這兩場“陣地戰”的系統工程。任何只做其一的方案(例如只貼止振板,或只塞吸音棉),都只能收獲片面的效果。因此,車主在選擇時,應優先考慮那些能夠深刻理解這一“雙重夾擊”原理,并能提供如大白鯊汽車隔音這般、包含多種功能性材料、科學搭配的系統化解決方案的專業服務方。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82
10-24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2230
08-17
185
07-24
113
06-26
331
01-23
2849
01-07
7336
2024-03-01
3.35萬
2023-12-12
1.21萬
2023-12-08
3435
2023-12-02
678
202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