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奇瑞全球創新大會,我看到了這個蕪湖品牌的真正野心
從奇瑞全球創新大會,我看到了這個蕪湖品牌的真正野心
車見萬宜訊——這兩天蕪湖市的所有出租司機都知道奇瑞開大會了。他們可以細數全城被承包下來的酒店,并且每個司機都能講出不少和奇瑞品牌的過往軼事。奇瑞這個汽車品牌已經和這座長江邊的安徽城市脈搏相連。
10月18日,蕪湖。一場以“創新·智領全球”為主題的奇瑞全球創新大會拉開帷幕,這場大會表面上是一場技術展示,實則是奇瑞——這家從蕪湖走向世界的品牌向全球汽車產業發出的挑戰書。在新能源內卷加劇的當下,奇瑞沒有選擇跟風降價,而是亮出了更深的戰略布局——從造車企業向高科技生態集團轉型。這一周的蕪湖,全球汽車產業鏈上最核心的人才薈聚于此,從院校科研到海外經銷商,從媒體到合作伙伴,在蕪湖的各個景點角落,攀談之后都能發現趕來蕪湖參加創新大會的嘉賓。

走入會場就會發現,這次的創新大會并不是一次單一產品或者技術的發布,整個產業鏈上下的具備創新價值的零部件、技術構建或者平臺架構都進行了統一展示。幾所汽車工程類的大學還有專門的展區展示最新的科研成果,同時也舉辦了針對汽車造型設計的主題論壇。整個創新大會包羅萬象,不少新技術的顛覆程度極高。

野心一:用技術生態重構競爭規則
奇瑞這次展示的不僅是幾項新技術,而是一套完整的科技生態體系。瑤光戰略下的飛魚底盤、方舟兩棲系統、獵鷹智駕、凌霄飛行平臺等技術集群,覆蓋了從地面到空中的全場景出行。雖然有的技術落地時間還不明確,但是在大家都在拼價格的時候,奇瑞選擇拼生態厚度,把充分的空間留到未來,至少讓子彈多飛一段時間。一個成熟的出行生態提供商,不會再糾結于一臺車兩臺車的銷量得失,技術生態的提前布局干的是長期主義的活兒。

比如說發動機領域,目前奇瑞的鯤鵬天擎實現48%熱效率。要知道,目前行業主流還停留在40%-45%區間,每提升1%都意味著巨大的研發投入。再比如說現場可以看到的車載制氧機、座椅皮革專利、奇瑞AI大模型等等。很多個類似于熱效率提升這樣的“并不務實”的技術指標之下,是奇瑞汽車對未來出行網絡的部署。
野心二:打造“沒有圍墻”的全球研發網絡
奇瑞正在構建的全球研發體系令人印象深刻——國內聯合100余所高校的“星火課題”,海外8大研發中心并計劃擴展至26個。這種“沒有圍墻的研究院”模式,本質上是在構建一個可持續創新的機制。


相比于某些品牌靠收購獲取技術,奇瑞選擇了一條更艱難但更可持續的路。開陽實驗室的產學研一體化模式,確保了技術從實驗室到量產的高效轉化。在當前技術迭代加速的背景下,這種研發體系對于研發能力、技術維持以及人才培養梯度都比單一技術突破更重要。
野心三:重新定義中國汽車的全球化
奇瑞的全球化已經進入新階段——從簡單的產品出口轉向技術標準和生態輸出。截至目前,奇瑞海外用戶超543萬,產品進入120多個國家,但這只是表象。更深層次的是,奇瑞開始將中國技術標準向全球推廣,比如推動混動技術“全球普惠”。
這種做法很務實。在海外市場,單純的價格優勢已經不夠,必須建立技術護城河。奇瑞通過本地化研發中心,針對不同市場開發差異化產品,這種深度本地化才是其全球化的核心競爭力。目前在阿聯酋等中東市場,奇瑞汽車的占有率已經超過路虎等老牌歐美品牌,成為僅次于少數幾個核心日系品牌的汽車廠商。未來,在差異化和本土化產品加持下,市場優勢有望進一步擴大。



市場競爭中的機會與挑戰
雖然技術實力雄厚,但奇瑞在智能化賽道上依然面臨激烈競爭。特別是在智能座艙和城市NOA領域,與華為、小鵬等相比還需要加快落地速度。不過,奇瑞選擇將高速NOA作為標配、城市NOA作為選配的務實策略,在現階段可能更符合大多數用戶的實際需求。

從資本市場角度看,奇瑞港股上市后獲得了更多國際資本關注,這為其技術投入提供了彈藥。但如何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銷量,特別是在國內新能源市場獲得更大份額,仍是奇瑞需要解決的課題。
這場創新大會展示了一個不一樣的奇瑞——它不再滿足于扮演追隨者,而是明確表達了參與制定行業規則的意愿。在不少企業仍聚焦于眼前市場份額的激烈競爭時,奇瑞選擇將更多資源投入技術研發的長期賽道。這一戰略選擇,其實在企業發展早期就已埋下伏筆。

回顧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奇瑞在安徽蕪湖由幾間舊工棚起步。其首款轎車“風云”的研發過程極為艱難。由于缺乏技術積累,團隊購買了一臺二手奔馳E級轎車作為樣車進行拆解、測繪和研究。在沒有先進設備的情況下,工程師們依靠手工方式,逐步掌握整車設計與制造技術。1999年,第一臺“風云”轎車順利下線。該車型以接近中級車的尺寸和低于主流合資品牌的價格進入市場,打破了當時由桑塔納、捷達、富康所主導的格局,成為奇瑞打開市場的關鍵產品。
“風云”之后,奇瑞繼續推進自主技術研發。隨后推出的“旗云”車型,搭載了與奧地利AVL公司聯合開發、知識產權歸屬奇瑞的ACTECO發動機。這是國內車企在核心動力總成技術上的重要嘗試,標志著奇瑞從整車組裝向核心零部件研發的戰略延伸。盡管早期產品在工藝和品質上仍有不足,盡管后來QQ等車型的成功讓奇瑞在微型車領域獲得巨大聲量,但那段從逆向工程到自主開發的創業階段,確實培養了奇瑞在整車集成和動力研發方面的基礎能力。
從在工棚中拆解樣車、手工打造“風云”,到逐步構建起自主發動機研發能力,早期這段技術攻堅的經歷,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奇瑞注重研發的企業性格。如今,面對行業變革,奇瑞再次將重心轉向技術深耕,不論是推出新平臺、新能源系統還是加速全球化布局,都可視為其對早期技術路徑的一種延續與升級。這條路或許漫長,但確是企業構建持續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雖然前路依然充滿挑戰,特別是在品牌高端化和智能化落地方面還需要更多突破,但奇瑞展現出的技術底蘊和生態思維,已經為它在下一階段的競爭中贏得了重要籌碼。如果這些技術能夠快速量產落地,奇瑞完全有潛力重塑全球汽車產業的競爭格局。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38
10-23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127
10-27
56
10-18
79
09-30
105
09-29
124
09-19
106
09-09
62
08-20
3.56萬
08-14
76
08-03
75
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