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浩炮轟BBA“丑得出奇”,中國設計要“崛起”了?
“血盆大口,豬鼻子,下巴脫臼……歐洲工業設計禮崩樂壞時代的德國三傻。”近日,羅永浩在社交媒體上對寶馬、奔馳、奧迪的設計發出了尖銳批評,直言不諱地表達了對這些傳統豪華品牌最新設計語言的不滿。

就在前幾天,奇瑞董事長尹同躍也在公開場合強調:“汽車造型設計不再是錦上添花,而是成為驅動品牌向上的核心力量。”這標志著中國汽車品牌正從市場、技術到設計層面全面崛起。
可見,在新能源汽車時代,汽車造型設計正在經歷一場革命性的重塑,而中國品牌有望在這場變革中掌握話語權。
設計爭議:羅永浩為何炮轟BBA?
羅永浩對BBA的批評雖然犀利,卻代表了不少消費者對當前歐洲汽車設計的質疑。他用“血盆大口,豬鼻子,下巴脫臼”形容BBA的前臉設計,并稱其為“歐洲工業設計禮崩樂壞時代的德國三傻”。

這一評價源于近期BBA在慕尼黑車展上發布的新車型。寶馬推出了量產的新世代iX3,奔馳展示了全新純電GLC,奧迪則首發了TT的繼任者Concept C。

這些車型無一例外都從經典老車中尋找靈感。iX3收窄的雙腎格柵致敬了上世紀60年代的1500車型;奔馳GLC則采用了比現款油車更為碩大的前中網,靈感源自60年代的300 SEL 6.3;奧迪Concept C一改圓潤造型,變成了方正造型。

這一方面反映了當前汽車設計確實存在爭議,另一方面也表明大眾對設計“權威”的質疑也逐步在增加。
循環與輪回:汽車設計的“方-圓”之變
縱觀汽車百年發展史,造型設計其實一直在“方”與“圓”之間循環往復。最早的汽車是方形的,像一個盒子,如福特T型車,這是因為當時還沒有“工業設計美學”的概念。

到上世紀30年代,車子突然都變圓了,如大眾甲殼蟲、克萊斯勒Airflow,這是因為空氣動力學開始起步,人們意識到圓潤車身可以降低風阻。

克萊斯勒Airflow
70年代以后,汽車又開始變方,像盒子一樣,特別是寶馬7系、奔馳S級等豪華車型。90年代后,車子再次變圓,如1997年的奧迪A6 C5,風阻系數僅為0.28,轟動業界。


而如今,汽車設計又迎來了“方”的回歸。這種循環一方面源于審美疲勞,另一方面也是技術進步的體現。
技術解放設計:新能源時代的造型革命
新能源汽車的普及給汽車設計帶來了根本性的變革。傳統燃油車因需要進氣散熱,前臉設計往往被格柵所主導;而電動車不再需要大面積進氣口,設計師獲得了更大的創作自由。

燈光成為新的設計語言。無論是國產車還是傳統豪華品牌,都開始用大量的燈光效果點綴前格柵和Logo,最具代表性的是鴻蒙智行的車型。回想當年比亞迪首次推出發光Logo時曾受到不少質疑,而如今這種設計已成為普遍現象。


數字化工具也在重塑設計流程。參數化建模和空氣動力學模擬技術,讓設計師能夠在追求美學的同時,精確控制車輛的空氣動力學性能。這種技術與藝術的融合,正在催生前所未有的汽車造型。

中國設計的崛起:從追隨者到定義者
過去中國品牌設計模仿借鑒,現在由我們自己定義風格。越來越多的中國汽車,在設計上建立起自己的話語體系,將東方美學與現代科技完美融合。從“山水意境”到“天圓地方”,從“留白美學”到“對稱均衡”,中國汽車設計師開始從五千年的文化積淀中尋找靈感,并將其轉化為現代的、全球化的設計語言。

好的設計不僅要滿足功能需求,更要觸動情感共鳴。中國品牌正在從‘制造’向‘創造’轉變,設計是實現這一轉變的關鍵橋梁。這種對設計價值的重新定義,標志著中國汽車產業正在經歷深刻的轉型升級。
文化自信與全球視野的融合將定義下一代中國設計。在新能源時代,中國汽車品牌第一次有機會站在與傳統豪華品牌同一起跑線上,重新定義汽車的美學標準。這不是簡單的市場擴張,而是設計話語權的根本變革。對此,你又怎么看呢?歡迎下方評論區留言。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2104
10-23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41
11-08
1861
11-05
102
11-04
61
11-01
67
10-31
54
10-30
117
10-30
2209
10-28
2894
10-27
59
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