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不玩虛的,看長安凱程和京東怎么干
你網購時吐槽“快遞三天還在半路”,商家抱怨“物流費比利潤還高”,其實背后藏著個扎心現實:中國物流還沒跳出“靠人扛、靠車跑”的傳統套路。

直到10月14日長安凱程與京東物流簽了《智慧物流合作協議》,這事兒才算有了“破局”的苗頭。別覺得這是兩家公司隨便搭伙,這是“央企國家隊”和“千億物流巨頭”的聯手,目標不是造輛“會自己開的車”,是要把智慧物流從“PPT概念”變成“能幫全行業省錢的真家伙”。
不是炫技,是把“人治”改成“智治”的降本殺器
總有人覺得“智慧物流車”是車企的營銷噱頭,無非是“給貨車裝個導航”。但真想明白物流行業的痛點就知道,這東西的核心價值,是把物流從“看天吃飯、靠人干活”的被動模式,改成“精準計算、永不摸魚”的主動模式。

先看傳統物流的“低效死穴”:一輛貨車的效率,全綁在司機身上。司機要吃飯、要睡覺、跑長途會疲勞,遇到堵車只能干等;更麻煩的是路徑規劃,老司機憑經驗繞路,新手可能直接扎進晚高峰。這些損耗加起來,一天能浪費30%的運力。
而智慧物流車剛好戳中這些痛點:它能24小時連軸轉,只要有電就不喊累,還能靠算法實時優化路線,比如早高峰避開商圈、晚高峰繞開高架,甚至能提前預判快遞點的裝卸貨時間,不用到了之后排隊等。
更關鍵的是成本,2025年新能源車成本持續下探,智能輔助駕駛技術也過了“動不動就出故障”的階段,智慧物流車的“使用成本”已經比傳統貨車低了不少。比如一輛傳統柴油物流車,油費+司機工資占運營成本的60%,而智慧物流車用電,電費只有油費的1/3,還省了司機工資。算下來,一輛車一年能省至少10萬塊。這次長安凱程和京東物流合作的車,還加了“自主避障”“精準停車”功能,在小區、快遞站這種窄路也能跑,不用再靠人指揮,等于又省了一筆“輔助人工成本”。
所以別覺得這只是“車企和物流商的小算盤”,往大了說,這是在給物流行業“提效降本”。現在中國物流效率比發達國家差在哪?不是缺車,是缺“能精準干活的車”。智慧物流車的普及,相當于給物流行業裝了“加速器”,以后你收快遞會更快,商家賣貨的物流成本也會更低。
這才是“革命”的真正意義,不是技術炫技,是讓每個人都能受益。
不是“堆零件”,是給智慧物流車裝“快充式大腦”
很多人看車企合作,總盯著“誰造車身、誰裝軟件”,卻忽略了一個關鍵,智慧物流車不是“車身+軟件”的簡單拼接,是要“軟硬一體”。就像人要“身體協調+腦子靈光”,缺一個都不行。而長安凱程和京東物流的合作,剛好補上了這個“缺口”,核心就是長安凱程的 K01 數智商用車架構。
先搞懂K01架構是什么:說它是“全球首個原生數智商用車架構”,聽著玄乎,其實翻譯過來就是“專門為裝‘智慧大腦’設計的車身框架”。傳統貨車的架構是“先造車身,再塞智能設備”,就像給老房子裝智能家居,線路亂拉、功能不兼容;而K01架構是“先留好智能接口,再造車身”,相當于蓋新房子時就規劃好電路、網絡,后續裝智駕系統、調度軟件,直接“即插即用”。

這帶來的好處有多實在?看數據,基于K01架構造的長安凱程V919,研發周期縮短1年,研發投入降低40%,制造效率提升30%。別小看這組數據,研發周期短,意味著智慧物流車能更快量產,不用等個三五年才見到實車;研發成本低,意味著車價不會定得太離譜,物流商買得起;制造效率高,意味著能快速擴產,滿足2025年爆發的市場需求。
更妙的是京東物流的“補位”。如果說K01架構是“聰明的軀體”,那京東物流就是“好用的大腦”。京東有啥?全國的快遞站、倉庫、運輸路線數據,還有成熟的智駕算法,比如它知道北京哪個小區下午取件人多,該怎么規劃路線避免擁堵;知道上海哪個倉庫的貨物需要冷藏,該怎么調整車內溫度。這些“場景經驗”,不是純技術公司能搞定的。現在長安凱程按京東的實際場景定制車身,京東把智駕技術和數據灌進去,相當于“造了一輛剛好能滿足物流需求的車”,不是那種“看著智能,用著雞肋”的花架子。
從“造貨車的”到“物流技術包工頭”,央企的轉型比你想的快
提到長安凱程,很多人還停留在“造傳統貨車”的印象里,覺得它就是個“車企”。但這次合作暴露了一個真相:長安凱程早不是“賣車的”了,它現在是“數智新能源商用車科技品牌”。說直白點,就是從“造工具”的,變成“給物流行業提供解決方案”的“技術包工頭”。
它的底氣來自兩方面:一是央企背景,二是實打實的業績。長安汽車是一級央企,這意味著長安凱程能拿到更多政策支持、技術資源,不用像新勢力那樣“靠融資續命”;更關鍵的是,它有幾十年的造車經驗,不是那種“只會畫PPT造車”的公司。看2025年9月的銷量數據:單月賣了17969輛,同比漲8.2%,其中新能源賣了4854 輛,同比漲 49.1%。這數據說明啥?它造的車不是“沒人買的概念車”,是真能走進物流市場、被物流商用起來的實用車。

而且長安凱程的野心不止于“造車”。它提了個“四化戰略”:電動化、智慧化、皮卡化、全球化,還定了2030年的目標:新能源滲透率超70%、智慧物流車引領行業、皮卡銷量破20萬輛、海外銷量占比超40%。別覺得這些目標空泛,拆解一下就知道邏輯:電動化是為了降成本,智慧化是核心競爭力,皮卡化是拓展市場,全球化是搶海外份額,這是一套“從產品到生態”的組合拳。
更重要的是,它沒把自己局限在“車企”的身份里。現在它在抓“智慧物流技術”和“車輛調度運營平臺”兩大核心技術,還在造K5智慧物流配送車,這意味著它不只是賣車,還會給物流商提供“車+調度系統+售后”的全套服務。比如物流商用了長安凱程的車,還能用上它的調度平臺,實時監控車輛位置、貨物狀態,甚至能自動分配訂單 —— 這才是 “數智品牌” 的真正樣子,不是只賣硬件,是賣 “硬件 + 服務” 的整體解決方案。
這不是商業合作,是給社會“省運費”的使命
很多人看企業合作,只關注“誰賺了錢、誰搶了市場”,卻忽略了這次長安凱程和京東物流合作的深層意義。它不只是一筆生意,更是在承擔“降低社會物流成本”的國家使命。
先看一組扎心數據:中國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達14.4%,比發達國家高2-3個百分點。這意味著什么?假設中國GDP是100萬億,那每年有14.4萬億耗在物流上,比發達國家多花2-3萬億。這些成本最終會轉嫁到每個人身上:你買的零食,可能有10%的錢是物流費;商家賣的衣服,可能要把物流成本算進定價里。降低社會物流成本,不是“行業大事”,是和我們每個人都相關的“民生小事”。

而長安凱程和京東物流的合作,剛好踩中了“降成本”的關鍵點。長安凱程有啥?整車研發、制造、驗證能力,能造靠譜又高效的車;京東物流有啥?全鏈路的物流場景、智駕技術、運營算法,能讓車 “更聰明地干活”。兩者結合,相當于“用靠譜的車+聰明的技術”,把物流的“無效成本”砍掉。比如減少空駛率、提高裝卸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而且這不是“短期試水”,是瞄準了長期市場。業內預測,未來3-5年智慧物流車會越來越多,到2030年市場規模會突破千億,智慧物流產品會達到百萬輛規模。這么大的市場,不是靠一家公司能吃下來的,需要“國家隊”和“巨頭”聯手,把標準建起來、把成本降下來、把生態搭起來。長安凱程和京東物流的合作,相當于“先吃螃蟹”,用“強強聯合”的模式,給行業打個樣。以后其他公司再做智慧物流車,就有了參考,不用再“從零開始摸索”。
寫在最后
說到底,智慧物流車的終極目標,不是“取代司機”,也不是“炫技”,是讓物流行業“更高效、更便宜、更靠譜”。長安凱程和京東物流的合作,只是一個開始。當越來越多的智慧物流車跑在大街上,當社會物流成本慢慢降下來,我們才能真正感受到“智慧物流” 的好處:買東西更便宜,收快遞更快,商家做生意更省心。這才是“合作”的真正價值,不是賺多少錢,是給行業、給社會創造多少價值。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59
10-16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57
10-24
1733
10-15
1884
10-15
124
09-25
168
09-20
66
09-08
134
09-08
42
09-08
44
09-05
45
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