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利純電車型來了,與普通的高性能純電有什么區別?
法拉利在 2025 年資本市場日活動上,公開了品牌歷史上首款純電動車所搭載的量產底盤及核心部件。此次公開的車型,堪稱法拉利 “多能源戰略” 中的里程碑 —— 該戰略涵蓋內燃機、混合動力(HEV/PHEV)及純電驅動系統三大領域。
法拉利對于首款純電動車的戰略規劃從一開始便十分明確:唯有掌握能保障頂級性能、符合品牌價值的真正駕駛體驗的技術,才會正式推出產品。如今,該項目已完成量產準備,并已獲得 60 余項自主技術專利。此外,法拉利首次在品牌歷史中采用 75% 再生鋁材制造底盤與車身框架,單臺車二氧化碳(CO?)排放量可減少高達 6.7 噸。

一、底盤與車身結構:低重心設計與安全創新
1. 核心結構特點
短前懸與近前軸駕駛艙:駕駛艙布局靠近前軸,配合短前懸設計,優化車身重量分布。
全集成式電池布局:電池與車身底部完全融合,電池模塊安裝于前后軸之間,其中 85% 的模塊被盡可能布置在最低位置,以此降低車身重心、最大化行駛性能。
同級領先的低重心:得益于上述設計,法拉利純電動車的重心比同級內燃機車型低 80 毫米,為動態行駛性能奠定絕對優勢。

2. 首創分離式后副車架
法拉利首次在品牌車型中引入分離式后副車架,在抑制傳入座艙的噪音與振動的同時,完全保留了法拉利標志性的車身剛性與動態駕駛性能。此外,該車搭載的第三代 48V 主動懸架系統 —— 源自 Fiorano 賽道測試、經 F80 車型升級優化 —— 可通過優化分配四輪過彎載荷,將乘坐舒適性、車身控制與車輛動態性能提升至全新高度。

3. 輕量化與安全設計突破
開發過程中,法拉利面臨的核心技術挑戰是:在電動車重量較大的前提下,如何優化碰撞能量吸收。對此,法拉利給出創新解決方案:
前減震塔設計為可直接吸收碰撞能量的結構;優化前電機與逆變器布局,確保碰撞能量在傳遞至底盤連接點前即可分散,在最大化安全性的同時,保障車身結構完整性。

4. 電池與底盤的一體化融合
車身中部的電池與底盤完全集成,安裝于車身底板(floor pan)下方。這種設計不僅將電池與底盤系統的整體重量降至最低,更對電池組的低位置布置起到關鍵作用:
結構防護功能:底盤同時承擔電池組的結構防護作用,電池組內置于底盤內部,模塊與側圍門檻(sills)之間預留特定空間,確保側面碰撞時,門檻可完全吸收沖擊能量;
電池安全優化:電池電芯集中布置于模塊中央,提升能量吸收能力;底部的模塊冷卻板兼具防護功能,可防止底部碰撞時外部異物侵入;
專利級組裝工藝:通過法拉利專屬專利的電池組組裝工藝,進一步增強車身結構剛性。

二、電驅動系統:F1 技術下放與高效能設計
1. 雙自主研發電軸:前后非對稱高性能輸出
法拉利純電動車搭載兩套 100% 自主研發制造的電驅動軸(前軸 + 后軸),每臺電軸均集成兩項核心技術:
哈爾巴赫陣列轉子(Halbach Array Rotors):源自 F1 技術,通過特殊磁體排列,將磁場能量無損耗地集中于單一方向;
雙同步永磁電機:前后軸分別搭載雙電機,實現精準扭矩控制。


前后電軸采用非對稱功率設計,具體性能參數如下:
電軸位置最大功率功率密度最高效率(最大功率時)特殊性能(性能模式下)前軸210kW3.23kW/kg93%最大輪端扭矩 3,500Nm后軸620kW4.8kW/kg93%最大輪端扭矩 8,000Nm(性能起步模式)

2. 智能四驅切換:高效與性能兼顧
前軸搭載驅動斷開系統(Disconnect System),可根據行駛場景靈活切換驅動模式:
高速巡航(eManettino 高速模式):斷開前電機與車輪連接,車輛切換為純后驅,最大化能效;
動態行駛場景:系統自動激活前軸雙電機,切換為四驅模式;
響應速度與輕量化:采用源自頂級變速箱的精密齒輪同步技術,相比上一代系統減重 70%,電機連接 / 斷開響應時間僅 500 毫秒。

3. 電驅系統細節優化
精準潤滑回路:通過干式油底殼潤滑系統(含油泵與熱交換器),僅向齒輪與機械結構供給所需油量,確保最佳效率;
集成化設計:將所有電力電子設備直接集成于電軸,在縮小體積的同時,提升效率與功率密度。

三、電機技術:高轉速與輕量化突破
1. 高轉速與功率密度
轉速表現:后電機最高轉速 25,500rpm,前電機達 30,000rpm,在實現 310kW(后)與 105kW(前)最大功率的同時,以緊湊尺寸優化空間效率。
轉子與定子創新:轉子采用分段式表面貼裝永磁體,并結合源自賽車的 “哈爾巴赫陣列” 設計,將磁場集中于定子側,提升扭矩密度并降低重量;定子采用 0.2 毫米超薄無取向硅鋼片,通過自主粘接工藝疊壓成型,最小化鋼片間短路風險;同時采用集中繞組設計,縮短線圈端部(end winding)高度,減少能量損耗。
特殊導線技術:采用利茲線(Litz Wire),抑制集膚效應與鄰近效應導致的繞組損耗。

2. 極致散熱與結構強度
真空浸膠處理:定子采用高導熱性特殊樹脂進行真空浸膠,導熱效率是空氣的 40 倍,同時提升定子機械強度,增強抗應力能力。
碳纖維保護套:為應對高轉速下的強大離心力,轉子磁體外側壓裝碳纖維保護套,在幾乎不增加重量、不擴大定轉子間隙(氣隙)的前提下,防止磁體損壞。以前電機轉子為例:在 30,000rpm 轉速下,僅 93 克重的磁體可產生相當于 390 巴壓力(或 2.7 噸重量)的離心力,碳纖維保護套可完全承受該極端載荷。
3. 超凡動態響應
前電機最大角加速度達 45,000rpm / 秒,從靜止加速至最高轉速僅需不到 1 秒,實現超越 “強勁動力” 的即時響應性能。

四、電池系統:高能量密度與安全集成
法拉利純電動車的電池系統 100% 自主設計組裝,與車身底部完全集成,相比同級內燃機車型降低重心 80 毫米,核心亮點如下:
1. 布局與重量優化
電芯集中布局:85% 的電池模塊位于車身底板下方,剩余模塊置于后排座椅下方,結合駕駛艙前移設計,實現 47:53 的理想前后重量分配;
空間效率最大化:通過優化前排座椅設計(駕駛艙前移)與后排座椅靠背角度(適當后傾),在不犧牲后排空間的前提下,實現電池高效布置;
輕量化保護結構:將部分電池保護功能轉移至車身,電池僅需極簡保護殼(超薄鋁殼),同時電池底部冷卻板兼具防護作用,進一步減重。

2. 卓越能量密度與性能
核心參數:電池系統能量密度達約 195Wh/kg(體積能量密度約 195Wh/L),功率密度約 1.3kW/L,處于行業頂級水平;
電芯規格:采用專屬研發的電芯,能量密度超 305Wh/kg,容量 159Ah,滿足高性能需求;
電氣性能:系統額定電壓約 800V(210 節電芯串聯),峰值電流最高 1200A,有效值(RMS)電流最高 550A;
安全保護:配備主熔斷器,可在電池內外發生 2000A 以上短路時,僅需 3 毫秒即可切斷電流,保障安全。

3. 智能熱管理
多路徑冷卻系統:由多個內部管道與三塊冷卻板(兩塊固定于殼體、一塊小型管道用于冷卻上部模塊)組成,冷卻劑進出共用同一冷卻板,確保電池整體溫度均勻,延長電芯壽命;
全集成冷卻回路:電池冷卻回路既獨立于電池內部,又與車輛主冷卻系統完全融合,同時管理其他部件的冷卻劑循環(從車頭至車尾或反向)。

4. 模塊化設計與維護便利性
模塊化組成:電池系統由 15 個模塊構成(6 個雙列模塊、1 個單列模塊、2 個上部模塊),在不增加軸距的前提下優化空間利用,提升車輛靈活性;
便捷維護:通過專用搬運設備可分離電池,無需損壞車身結構或涂裝即可更換模塊或內部電子部件;
高效連接:通過內部連接結構與前后連接器,直接向前 / 后逆變器及所有輔助系統供電,無需額外布置復雜外部電纜;中央匯流排(busbars)根據電流需求優化尺寸,在狹小空間內實現安全高效的電力傳輸。

五、逆變器:緊湊高效的動力核心
法拉利純電動車的逆變器是其驅動系統技術突破的代表,集極致性能、緊湊尺寸與精準控制于一體。逆變器的核心功能是將電池的高壓直流電轉換為交流電為電機供電,同時在再生制動時將交流電轉換為直流電為電池充電。
1. 前軸集成式逆變器
前逆變器直接集成于前電軸,可同時控制兩臺前電機,重量僅 9kg,卻能輸出 300kW 總功率。其核心是 “法拉利動力包(Ferrari Power Pack, FPP)”—— 將超高性能電力轉換所需的全部部件(6 個碳化硅 / SiC 模塊、柵極驅動板、專用冷卻系統)集成于一個極致緊湊的封裝內。

2. 精準控制與效率優化
驅動板功能:作為高壓與低壓系統的接口,控制功率 MOSFET(金屬 - 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的運行,每個驅動板驅動 3 個模塊(含 16 個 MOSFET),結合集成的 800V-48V DC/DC 轉換器,實現雙電機扭矩分配的高精度與快速響應。
可變開關頻率:逆變器開關頻率可根據工況在 10kHz-42kHz 之間調節,在效率、座艙靜謐性與熱管理間找到平衡,同時優化電機響應 —— 高頻可提升控制精度、降低噪音振動(NVH),但會增加發熱與電損耗;低頻可提升效率,但可能產生噪音與諧波扭矩波動。

3. 創新控制策略
后軸 “切換控制(Toggling)”:通過將逆變器周期性切換為 “工作(on)” 與 “待機(standby)” 狀態,確保其始終運行于最高效區間。具體而言,以約 100Hz 頻率調制扭矩,在一個周期內,一半時間將輪端扭矩降至 0,另一半時間將扭矩提升至目標值的 2 倍,最終實現平均扭矩與駕駛員需求完全匹配,在不損失性能的前提下,使高速巡航續航里程增加約 10km。
法拉利階次降噪(Ferrari Order Noise Cancellation):結合 “聲音注入(Sound Injection)” 與 “諧振控制器(Resonant Controller)” 兩種軟件策略,實時監測并抵消電機產生的多余電流諧波,在不影響性能的前提下消除尖銳高頻噪音、減少能量損耗。

六、駕駛體驗:聲浪、懸架與模式控制
1. 專屬純電聲浪:還原機械本質
法拉利拒絕 “模擬內燃機聲浪”,轉而聚焦純電驅動系統的獨特聲學特質。其聲浪并非數字合成的虛擬音效,而是對部件機械振動的真實還原 —— 類似電吉他原理:后電軸搭載的高精度傳感器捕捉動力系統的運行頻率,經放大后傳遞至外部,形成電機專屬的真實聲浪。
聲浪的激活遵循 “功能導向” 原則:日常行駛中以座艙靜謐性為優先;當駕駛員加速、請求動力扭矩,或在手動模式下操作換擋撥片時,聲浪即時激活,強化駕駛員與車輛的 “交互感”。

2. 第三代 48V 主動懸架:精準控制與舒適平衡
技術升級:基于法拉利 Fiorano 賽道技術開發、經 F80 車型優化的第三代 48V 主動懸架,受益于純電平臺的低重心與設計自由度,進一步提升性能 —— 低重心減少了控制車身側傾與俯仰所需的力,實現操控與舒適的完美平衡。
核心改進:循環球絲杠(Recirculating Ball Screw)螺距增加 20%,減少傳遞至車身的慣性力,更高效地吸收與控制垂直沖擊;減震器減重 2kg,并集成熱電偶傳感器,實時監測潤滑油溫度,確保高低溫環境下性能穩定;獨立懸架控制按鈕:懸架調節不再集成于 Manettino 旋鈕,實現與其他控制系統的獨立調節。
全維度車身控制:主動懸架可獨立控制四輪垂直作用力,并與四電機驅動系統、四輪轉向系統協同,首次實現對車身垂直、縱向、橫向運動的全方位控制,還原純粹的法拉利駕駛樂趣。

3. 扭矩階躍控制(Torque Shift Engagement):延續線性加速感
為延續法拉利標志性的 “持續推背感”,新車采用 “扭矩階躍控制” 策略:駕駛員通過右側換擋撥片,可在 5 個階段中逐步提升輸出與扭矩,在寬速域內體驗強勁且線性的加速;電電機的即時響應特性,幾乎消除了階段切換時的扭矩間隙,讓駕駛員充分沉浸于持續的動力輸出中。此外,左側換擋撥片可模擬逐步增強的發動機制動效果,進一步強化駕駛互動感。

七、輪胎:低滾阻與高性能兼顧
法拉利與三家輪胎供應商合作,攻克 “不犧牲干濕路面操控性能的同時大幅降低滾阻” 的技術難題,最終實現滾阻降低 15%,且完全保留抓地力與安全性。
純電平臺的低重心與低慣性,減少了動態行駛中軸荷轉移對輪胎的負荷,為輪胎結構創新奠定基礎。最終,合作開發出 5 款專屬輪胎:3 款適配干燥路面、1 款冬季專用胎、1 款搭載缺氣保用(Run-Flat)技術,在不妥協法拉利性能基因的前提下,拓展車輛使用場景。
未來規劃
2026 年初,法拉利將率先發布這款純電動車的內飾設計概念;同年春季,集技術與設計于一體的量產車型將在全球正式亮相。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27
10-10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65
07-28
127
07-25
144
07-14
38
05-30
27
05-17
477
03-11
511
2024-10-23
2863
2024-10-21
1862
2024-10-19
1772
202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