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汽痛定思痛,華望漸入佳境,2026年首款車型或登場?

8月8日,廣汽集團舉行華望項目開發(fā)公關動員會,用“開發(fā)公關”這樣的字眼證明:華望項目的前期規(guī)劃可能已經完成。
8月9日,廣汽董事長馮興亞在微博上為華望項目打氣,表示華望汽車一定能夠取得成功。
8月11日,媒體報道稱廣汽埃安計劃投資華望汽車,持股比例不超過30%。

用四個字來形容廣汽與華為的合作,那就是“緊鑼密鼓”。
在鴻蒙智行大殺特殺、華為撩遍大半個新能源汽車圈之后,廣汽與華為也要再續(xù)前緣了。
01、退一步進三步
2024年11月30日,廣汽與華為簽署深化合作協(xié)議,同時決定在傳祺、埃安、昊鉑之外,再打造一個高端新能源品牌,也就是現(xiàn)在的華望項目。

雙方合作從擱淺到升級,背后有著深層次的原因。
廣汽埃安的新能源表現(xiàn)雖然不錯,但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它有迫切的需求去進攻高端市場,避免低端市場的無休止內卷。而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手握大量高端核心裝備的華為就是個理想的合作對象。

如今的華為,在鴻蒙智行之外,還有比亞迪、奧迪、上汽、東風、長安等多個重量級合作伙伴,輔助駕駛、智能座艙、智能化底盤、智慧大燈、AI大模型等有廣泛的認可度。
在這種情況下,雙方合作的升級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根據(jù)官方消息,華望模式的核心是“體系級融合”,而不是單純的零部件或者解決方案的合作,華為的IPD(集成產品開發(fā))和IPMS(集成產品營銷)都將引入,雙方的協(xié)同,貫穿造車的整個環(huán)節(jié)。

在2025年3月份的投資者說明會上,廣汽集團董事長馮興亞說得更明確:華望產品的詳細定義與定位將由華為主導,廣汽提供支持以及體系保障,最后形成廣汽制造+華為智能的互補優(yōu)勢。
這樣的合作模式,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華為的輔助駕駛系統(tǒng)很強,但它畢竟是一個“普適性”的東西,合作伙伴拿到這個系統(tǒng),還要與自家產品進行適配,這會新增不少時間成本和試錯成本,同時也未必就能發(fā)揮系統(tǒng)的最大潛力。
而華為與廣汽的體系化協(xié)同,變物理融合為化學融合,從設計的第一步開始就奔著同一個目標,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實際上,問界能夠如此成功,也與賽力斯的強力配合有直接關系。
廣汽退一步進三步,以全新姿態(tài)開啟了與華為的合作。
02、華望能否殺出重圍?
在8月8日的動員會之前,華望已經在6月份啟動了超過百人的大規(guī)模招聘,按照這個節(jié)奏,華望首款車型可能會在2026年問世。
雙方的合作,看上去是順風順水;不過在具體的執(zhí)行層面,雙方還需要更多的磨合。

過去兩年時間里,華為依靠手中的核心技術,拉攏了大半個新能源汽車圈,但它的“稀缺性”也被稀釋,如何搶到華為核心技術的“首發(fā)權”,對華望汽車來說是個挑戰(zhàn)。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華為與廣汽的體系化協(xié)同模式,在效率上要高于那些采用Hi模式的合作,同樣的技術,在華望手里有可能發(fā)揮出更大的潛力。
結束語
從理論上來說,華望此時登場,其實并不算晚,中國新能源市場遠未達到“大局已定”的程度;雙方的體系化協(xié)同模式,看上去也是對癥下藥。
問題的關鍵在于執(zhí)行。如果能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找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平衡點,還是可以期待的!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431
08-15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43
09-16
2050
09-01
143
08-12
2128
07-31
220
07-29
1851
07-16
569
07-14
56
07-12
2351
07-08
144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