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品牌最好別碰!冷門新勢力盤點,都有可能成為下個極越?
隨著電動化和智能化的深入,加上中國又擁有全球最完善的產業鏈和供應鏈,近些年,國內市場上誕生了大量的汽車品牌,2018年時,包括新勢力在內的中國汽車品牌達到了487個,不過在激烈競爭之下,仍在銷售的品牌只剩下了71家,就在年初,主攻高端市場的高合暴雷,年末,號稱背靠吉利、百度兩大巨頭的極越閃電式崩盤,這些對其他車企來講是反面案例,對消費者來講更有警示作用,冷門新勢力品牌最好少碰,比如這幾家,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極越。

哪吒汽車
哪吒汽車曾憑借哪吒V和哪吒U兩款車型,以性價比優勢在市場上取得了一席之地,巔峰時期年銷破15萬輛,拿下了當年的新勢力銷冠。去年雖說有所下滑,但也保持在月銷1萬輛左右。到了今年,基本是被市場邊緣化,11月銷量僅1500輛,前段時間火了一把的哪吒L銷量也僅剩下了201輛。

除了在國內市場萎靡,哪吒在海外市場的表現也不太理想,小型SUV哪吒V碰撞測試獲東盟零星評價,這對哪吒的品牌形象產生了很大影響。更令人擔憂的是,哪吒汽車內部也出現了問題,CEO張勇已經卸任離職,接下來哪吒品牌將由南寧的國資接手,成為地方國企,看上去是一顆定心丸,但其實仍有不確定性,畢竟此前也有新勢力品牌被國資接受的先例。

極石汽車
極石汽車以戶外新能源越野車為品牌標簽,到目前為止只推出了極石01一款車型。然而,盡管極石汽車在產品設計上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實用性,但其市場表現卻十分慘淡,數據顯示,極石汽車2023年的銷量為912輛,而到了2024年,其累計銷量也僅為4332輛,月均銷量約為430輛。這樣的成績其實也不意外,城市SUV,問界M7、理想L8、魏牌藍山都比它更成熟有影響力,硬派越野市場,也有坦克500、坦克400、方程豹豹5等等,到了明年,至少還有6款以上的新能源大尺寸SUV將推出,屆時極石01的存在感會更低。

極石汽車銷量慘淡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市場認知度低。作為一個新興品牌,極石汽車在品牌推廣和市場營銷方面顯然做得不夠,不管是極石本身,還是為其代工的北京汽車制造廠,知名度都很低,再加上在銷售渠道和服務體系上的建設相對滯后,這使得消費者在購買時缺乏足夠的信心和保障。

創維汽車
創維汽車作為家電巨頭創維集團旗下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其市場表現同樣令人失望。數據顯示,創維HT-i車型在2024年的月銷量僅為228輛,累計銷量為6009輛。在SUV市場中,創維HT-i的月銷量排名第85名,年銷量排名第70名,這樣的成績顯然無法與主流品牌相抗衡。

創維汽車銷量低迷的原因主要在于其產品定位和市場策略上的失誤。創維HT-i雖然具備一定的性價比優勢,但在產品品質、技術創新和品牌影響力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短板,在電動化、智能化方面都沒有明顯優勢。此外,創維汽車在銷售渠道和售后服務上的不足也限制了其市場的發展。

天際汽車
天際汽車成立于2018年,曾憑借天際ME7和天際ME5兩款車型在市場上引起了一定的關注。然而,近年來天際汽車的銷量卻幾乎停滯不前。數據顯示,天際ME5在2022年的銷量為5060輛,而到了2023年則銳減至1091輛。到了2024年前8個月,天際ME5的累計銷量更是僅為19輛。這樣的銷量成績幾乎可以宣告天際汽車在市場上的失敗。天際汽車銷量幾乎停滯的原因主要在于其產品質量和品牌影響力上的不足。天際ME7和天際ME5在市場上的口碑并不理想,消費者對其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存在諸多質疑。

比如最近天際新車被工信部點名存在生產一致性不合規問題,行業專家指出,對技術缺陷車輛實施產品召回是汽車企業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也是行業的通常做法。而天際汽車直接放話“涉及數量太多,不會召回,除非有強制政策”,事實上,按照推算,天際汽車累計售出的車型也只有1萬輛左右,說多不算多,但真要召回整改,也確實是一筆不菲的費用,而對于天際汽車來講,沒錢沒銷量,也不用估計品牌形象,所以還不如破罐子破摔。

遠航汽車
其實遠航汽車是一家有背景的新勢力品牌,背后是大運汽車,在摩托市場和貨運市場都混得風生水起,但在乘用車市場卻沒能延續強勢表現。遠航汽車主打豪華高端市場,最便宜的車型起步價接近20萬,最貴的車型高配超過了50萬。然而,對于品牌影響力不足的遠航來說,這樣的定價策略顯然難以在市場上站穩腳跟。數據顯示,2024年前9個月,遠航汽車累計銷量為5584輛,月均銷售不足700輛。

遠航汽車銷量低迷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品牌力弱,產品性價比不高,且沒有特別突出的優勢。在豪華高端市場中,消費者不僅注重品牌力,也看重技術實力和口碑評價。而遠航汽車作為一個新興品牌,在這些方面都沒有明顯的優勢。因此,遠航汽車需要重新審視其市場定位和產品策略,以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

哪吒、極石、創維、天際、遠航這五家造車新勢力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中的表現都不盡如人意,它們的銷量低迷、市場認知度低、品牌影響力弱等問題都限制了其市場的發展,未來,這些品牌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極越,面臨被市場淘汰的風險。因此,對于消費者來說,在選擇新能源汽車品牌時需要謹慎考慮,避免選擇這些冷門品牌而帶來的風險和損失。同時,對于新能源汽車企業來說,也需要加強品牌建設、提升產品質量、核心競爭力和服務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245
2024-12-17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220
09-15
152
06-13
108
06-12
105
05-16
336
2024-12-07
356
2024-12-05
395
2024-11-15
551
2024-11-05
400
2024-11-01
486
2024-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