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e-up!歐洲恢復銷售,不如引進中國做“老頭樂”?

聊到微型純電車型,不得不提2021年共計賣出39.5萬輛左右的五菱宏光MINIEV,而同一個世界,同樣的喜好,歐洲人對于這類微型車也同樣情有鐘情。時間推到2020年,大眾e-up!宣布停止接受訂單,原因也很簡單,產能有限、利潤見微,但是歐洲消費者的消費熱情仍在,在停止接單的一年里,大眾e-up!的交付量甚至超過了之前的總和,其中2021年交付了超過3萬輛。

大眾e-up!看似年銷3萬多輛的成績非常普通,但是這3萬多輛卻是大眾e-up!產能的體現。大眾e-up!這次重新接受訂單是由于此前大眾e-up!訂單數量的增長讓大眾看到了市場,加上德國純電車型補貼政策的延長,有利可圖便是最合理的理由。

不管歐洲消費者對大眾e-up!有多么強烈的消費意愿,但是就目前大眾e-up!在歐洲取得的成績來看,如果放到國內市場,對比奇瑞小螞蟻2021年年銷76987輛、歐拉黑貓年銷63492輛的成績,只能算是邊緣車型的水平。有人就會問來了,那如果引進大眾e-up!到國內生產、銷售,會如何呢?

其實大眾e-up!的燃油版本大眾up!在國內有過短暫的銷售經歷,引進了大眾up!2015款、2016款兩款共三個版本車型,售價區間來到11.69-13.99萬元,搭載1.0L+5擋AMT動力總成,屬于大眾車里的小眾車型,銷量可想而知。對于這樣一輛進口微型車,高昂的售價完全匹配不上如此較小的車身尺寸,但是其個性的外觀還是讓其在二手車市場一車難求,并且有著超高的保值率。

那么有沒有可能引進大眾e-up!呢?就目前來看,大眾e-up!對比五菱宏光MINIEV等車型有著諸多優勢。其一,成本的控制。此前賣一輛五菱宏光MINIEV僅賺79元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這說明對于純電微型車來說,成本還是挺高的,但是大眾的造車成本對比五菱想必要少上不少;其二,安全性有保證。大眾e-up!也算是“半個”全球車型,不同于國內某些“老頭樂”改造而來的微型車,大眾e-up!在安全性上更有保證;其三,品牌力的優勢。目前微型純電車型還沒有合資品牌參與進來,相比于不少新勢力車企,大眾的口碑以及品牌力存在優勢。
其實目前大眾在新能源領域的銷量不容樂觀,2021年大眾在國內共銷售約330萬輛,其中ID.系列車型累計交付70,625輛,可見雙積分壓力仍然嚴重,那么引進大眾e-up!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一方面能夠緩解雙積分壓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大眾純電車型在國內的普及。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1396
2022-01-25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15
05-25
2194
2022-02-22
2144
2021-06-22
2215
2020-02-14
3321
2020-02-05
2292
2020-02-04
2237
2020-02-03
3318
2019-12-16
13
11-13
16
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