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逆勢增長!車市“混戰”將是常態,長安汽車比誰都清醒
今年的金九銀十難免出現這樣的尷尬:看新車容易,但買新車難。缺芯、原原材料上漲等問題導致不少廠商供應緊張,窘迫情況直接反映到了銷量數據上,尤其是合資系列。從9月公開的信息來看,幾家自主品牌的表現都令人欣慰,產銷方面都展現出“硬核”實力。
01
前三季度,長安汽車同比增長26.4%
作為自主三強之一,長安汽車經營情況一直在聚光燈下。十一長假剛過,長安汽車就大方公布了最新銷量:9月,長安汽車整體銷量達188258輛,1-9月累計銷量累計突破173萬輛,同比增長26.4%。其中,長安系的中國品牌汽車累計銷量突破了135萬輛,同比增長高達30.6%。
這里必須要提一句,長安汽車銷量在2020年就實現了近14%的同比增長,它能在2021年還能保持高位增長,這股后勁不容小覷。長安汽車的銷量為何持續亮眼?這離不開自主系列的堅挺。8-15萬是國產車的主流消費區間,長安汽車將這個區間內的每個細分市場都抓得緊緊的。

在消費者最認可的SUV板塊,長安的CS35PLUS、CS55PLUS、CS75 PLUS是小型/緊湊級市場的明星產品。1-9月,僅CS75 PLUS就賣出了22.5萬輛,實現了25.9%的增長。今年以來,“三劍客”均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煥新,2022款CS75 PLUS在原有車型基礎上新增16項升級,進一步夯實產品力;第二代CS55 PLUS作為戰略車型,預售一個月就收獲了2萬+訂單。第四季度怎么打?長安汽車已做好沖刺準備。

相對于SUV,國產品牌在轎車市場的存在感就低很多了,而長安逸動卻從未懈怠。9月,長安逸動取得了13271輛的銷量,1-9月累銷近14萬輛,保持連續19個月單月銷量破萬。
8-12萬區間市場中,長安歐尚的表現同樣不俗,1-9月取得了近18萬臺的銷量,同比增長高達65.3%。歐尚X5鎖定7-10萬區間,堅持走年輕化路線;歐尚X7瞄準大空間的剛需消費,即將推出PLUS版本——技術層面,歐尚品牌和長安汽車同源共享;渠道層面,歐尚和長安獨立運營,長安汽車的市場觸角扎實且細密。

沒有高調宣揚多品牌戰略,但從今年的觀察來看,長安汽車的多序列運作是成功的。僅靠上述操作,就能斷定長安汽車后勁十足么?顯然不夠。
定位高端的UNI系列是長安汽車的第三序列,負責突破15萬瓶頸。1-9月,UNI-T、UNI-K一共賣出了9萬多臺,UNI-T滿足了消費者在有限預算內的個性化需求,而UNI-K則以媲美合資的產品力填補15-20萬的區間市場。
02
“藍鯨”大口吐納,UNI放膽向上
可否注意到,在長安汽車公布的1-9月成績單中,“藍鯨家族”單獨給出了數據:搭載藍鯨NE發動機的系列車型,銷量突破了75萬輛大關。換言之,長安系中國品牌累銷突破173萬輛,其中近一半的車型都用上了藍鯨NE發動機。

過去,不少消費者將國產車視為退而求其次的選擇,認為國產車就是空間大、價格實惠,但“三大件”還是合資好。“依托長安六國九地全球研發體系”、“投資100億”、“歷時4年”,這些對于藍鯨動力平臺的描述大家早已耳熟能詳,從消費端來看,藍鯨動力在今年完成了主銷車型的全覆蓋,包括當前熱銷的PLUS版本車型(CS75 PLUS、逸動PLUS、CS35PLUS)及正在上新的第二代CS55PLUS、歐尚X7 PLUS均是“煥芯”車型——強勁動力和不錯的經濟性,讓不愿將就的剛需消費者得到了滿足,好口碑直接反映到了今年的銷量里。
藍鯨家族的崛起不僅僅是幫長安汽車拉動了銷量,它更大的意義在于提升了消費者對于國產車的認知閾值:國產車也有核心技術,國產“三大件”不比合資品牌差。如今,藍鯨動力已經成為了長安汽車的技術標簽,有了這個認知基礎,更貴的UNI系列車型才敢放膽向上。

產品層面,UNI系列有三個非常鮮明的特點:造型新銳、動力強勁、智能化水平高,它想和年輕一代消費者玩到一起。其實幾乎每家車企都有年輕化趨勢的洞察,也或多或少進行了產品革新,但像UNI系列這樣膽大心細的并不多。膽大,是指產品設計,心細則是指長安汽車的營銷打法。

線上傳播層面,作為國產新星,UNI自帶話題,它還大玩改裝秀,成為時尚弄潮兒;線下銷售層面,去年至今,UNI的專屬門店持續擴張,緊貼合資品牌,讓更多消費者看得見、摸得著。據了解,UNI兩款車型的客戶中,有40%以上都轉化于一線合資品牌。

筆者看來,它們不僅是填充12-20萬市場的剛需存在,更為汽車國潮化提供了情緒價值。前陣子,UNI系列的首款轎車UNI-V圖片曝光,讓不少人大呼“哇塞”!討論國產車,已經成為了年輕一代汽車愛好者的共同話題。
03
多線作戰,長安汽車還攢了不少后勁兒
此前,長安新能源板塊似乎乏善可陳,今年以來,這個局面發生了改變。1-9月,長安系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迎來了同比310.5%的增長,賣出了 71295輛,奔奔E-Star憑借精準的定位更是贏得了市場的持續認可,作為一臺 “國民電動精品車”,它擁有300公里以上的續航以及多項實用配置,同時將價格鎖定在5-6萬左右,成為細分市場極具競爭力的存在。

想要告別偏科,長安汽車僅靠現有的“造車+賣車”邏輯顯然不夠,對于未來的新能源賽道,它以何種姿態上場?在2021科技生態大會上,長安汽車釋放了不少干貨信息,核心在于“新汽車+新生態”。未來五年,長安汽車將拿出1500億元,打造科技公司技術生態,強化軟件和智能化能力是關鍵。

具體到產品維度,備受行業關注的是阿維塔科技公司,它的首款車型E11首次揭開面紗。長安沒有透露更多性能參數信息,你只需知道它誕生于長安、華為、寧德時代三強聯合的智能電動網聯架構(CHN),就知道這款車的份量。

同時,全新平臺下的C385車型也迎來了亮相。它搭載APA7.0遠程無人代客泊車系統,擁有全球首發電驅高頻脈沖加熱技術,極寒環境下亦可實現5分鐘加熱20℃,能改善冬季環境下的續航里程。現在,我們只能看到它的美圖,不久的將來,就能感受到它的硬實力。
長安汽車是一個非常注重體系能力的車企,這既是優勢,也是挑戰。深厚的技術研發基礎為它提供了厚積薄發的土壤,這是優勢;然后如何打破固有思維,擁抱互聯網的變化,融入新生態、構建新生態,則是挑戰。走到今天,新勢力幾番沉浮興衰,我們不能輕言哪家轉型新能源的動作快了或慢了,長安汽車的態度是先做好自己該做的,再在新賽制中爭取更大話語權。

什么是需要先做好的?在現有的市場中,確保銷量地位,做大體量;在新的領域,做好技術儲備。如今,在智能化及新能源方面,長安已經掌握了500余項關鍵技術,48項為國內首發。同時,第三次創業-創新計劃中“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香格里拉”、“北斗天樞”三大方向,長安汽車均做了不少布局嘗試。長安汽車的目標是做以科技為核心的全科優等生,而不是為科技服務的小跟班。

寫在最后:多股力量的混戰已成車市新常態,車企面對多變復雜的環境需要定力;但也應清醒認識到,當前局勢下,自主品牌的發展沒有天花板,這是一場持久戰。可以預見,不管未來如何變化,長安汽車都將堅持科技創新和技術投入,也將繼續保持市場端的精耕細作——當好“國貨特長生”,長安汽車不走捷徑。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2193
2021-10-21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55
10-28
182
10-27
80
10-27
2211
10-27
100
10-27
99
10-27
1638
10-24
18
10-24
20
10-24
47
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