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萬成主力,新能源占比超 50%,政策退坡預警
10月,中國汽車市場迎來歷史性時刻——中汽協11月1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當月新能源汽車銷量達171.5萬輛,同比增長20%,在新車總銷量中占比首次突破50%,達到51.6%。這一數字不僅標志著新能源汽車正式超越燃油車,更印證了中國汽車市場向電動化轉型的不可逆趨勢。

新能源汽車的崛起并非單點突破,而是內銷與出口的雙線發力。10月國內市場,新能源汽車內銷量145.9萬輛,同比增長12.1%,在汽車內銷中占比高達54.9%,延續了連續多月滲透率超五成的強勢表現。從累計數據看,前10個月新能源汽車累計售出1294.3萬輛,同比增長32.7%,滲透率達46.7%,距離中汽協9月預測的“全年內銷滲透率突破50%”僅一步之遙。
出口市場的爆發更具沖擊力。10月新能源汽車出口25.6萬輛,同比激增99.9%,在汽車出口總量中的占比從2024年10月的23.6%躍升至38.4%。這種“國內市場穩根基、海外市場拓增量”的格局,直接帶動中國汽車整體銷量創新高——10月汽車總銷量332.2萬輛,同比增長8.8%;前10個月累計銷量2768.7萬輛,同比增長12.4%,中汽協預測全年銷量將突破3400萬輛,刷新歷史紀錄。

當前市場熱度的背后,政策加持的作用尤為顯著。中汽協相關負責人指出,2025年“兩新”政策對乘用車市場拉動明顯,不少消費者因擔憂2026年政策取消而選擇提前購車。中汽協專務副秘書長許海東此前透露,年初預測全年汽車銷量3290萬輛、新能源1600萬輛,受政策刺激,實際有望達到3400萬輛和1650萬輛。
但政策紅利的退坡風險已現。目前各地“兩新”政策已明顯收縮,或暫停或大幅調整,更關鍵的是2026年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免力度將減半。中汽協明確警示,政策切換易引發市場短期波動,建議延續“兩新”政策并盡早公布細則以穩定預期。同時,現行政策存在結構性短板——對低端車拉動過強,15萬元以下新能源汽車銷量激增,導致2025年前10個月銷量主力區間從2024年的15-20萬元下探至10-15萬元,且報廢更新的定額補貼效率不高,部分受益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

政策調整疊加行業“反內卷”共識,推動市場競爭模式生變。以往頻繁調價的價格戰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價格戰“前置”——新車發售即采用激進定價,為后續競爭預留空間。這種轉變既是車企應對政策不確定性的自保策略,也是行業從“規模之爭”向“價值之爭”轉型的信號。
對消費者而言,當前市場呈現“機遇與風險并存”的特征:政策退坡前的購車窗口期仍在,10-15萬元價位段的高性價比車型選擇豐富;但需警惕部分低端車型的技術短板,且政策切換可能引發的價格波動需提前預判。建議近期購車者重點關注續航、三電系統可靠性等核心指標,同時觀望政策細則落地情況。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0
11-13
分享相關推薦

10
11-13
11
11-13
12
11-13
0
11-13
41
11-13
27
11-13
27
11-13
48
11-13
22
11-13
25
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