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車企的2.0時代,上汽大眾如何“根植中國”
2025年10月,中國汽車市場依舊熱鬧非凡。
新能源浪潮奔涌,智能化賽道日益擁擠,但就在這片紛雜的市場圖景中,上汽大眾卻以一份穩健的銷量成績單,展現出合資車企在新時代的轉型底氣。

最新數據顯示,上汽大眾10月終端銷售達9.25萬輛,環比上升1.3%。盡管增幅不大,但在當前行業整體承壓的背景下,這一成績仍具有標志性意義。
這并非簡單的“守成”,而是一場節奏清晰、章法明確地主動出擊,更是合資車企在“油電共存”時代中仍具生命力的有力證明。
“壓艙石”依舊穩固
在10月的銷量構成中,朗逸、帕薩特等主力家族繼續發揮“壓艙石”作用。

朗逸家族終端銷量超2.2萬輛,持續領跑A級燃油轎車市場;帕薩特與途觀家族單月銷量雙雙突破1.9萬輛,在各細分市場中保持領先地位;全新凌渡L上市兩個月,帶動凌渡家族10月實現銷售5000+輛,較去年同期增長18.3%,成為年輕化市場的一匹黑馬。

值得注意的是,上汽奧迪表現尤為亮眼:10月終端銷量達6800輛,環比增長19.3%,同比增幅高達126.7%。截至10月底,全新A5L Sportback累計銷量已突破1.1萬輛,顯示出市場對高端智能燃油車的強烈需求。
“油電同智”成關鍵抓手
如果說銷量是結果,那么戰略才是根源。
上汽大眾總經理陶海龍曾指出:“‘油電同智’戰略指引下的產品,我們去年已率先推出,并將其作為上汽大眾的產品和技術戰略。”這一戰略在2025年進入了集中收獲期。

今年9月底,Pro家族2026款正式上市,憑借高階輔助駕駛、智能座艙等科技配置,迅速成為市場焦點。數據顯示,1~10月,帕薩特、途觀、途昂的Pro車型在家族中銷量占比接近1/4,其中途昂 Pro占比超過1/3。
這說明,燃油車并非與“智能化”無緣。相反,在“大廠品質+機械素質+智能科技”構成的“黃金價值三角”支撐下,智能燃油車正成為越來越多務實用戶的首選。
同時,在11月3日,朗逸家族迎來第650萬輛下線,成為中國乘用車市場累計銷量第一的車型。朗逸 Pro首次登臺,宣布將于11月17日正式上市。朗逸Pro將成為智能燃油車Pro家族的最新成員。

從“規模擴張”到“質量提升”
與此同時,中國汽車工業也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

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指出,“十五五”期間,中國汽車年銷量有望達到4000萬輛。這一數字背后并非簡單的市場擴容,而是產業邏輯的根本轉變:中國汽車正進入從“規模擴張”到“質量提升”的新階段。

此外,隨著2026年新能源汽車購置稅補貼退坡節點的臨近,一場由車企主導的“政策銜接戰”悄然打響。上汽奧迪于11月初推出針對奧迪E5 Sportback的跨年購置稅補貼計劃,正是對這一趨勢的敏銳響應。
更值得關注的是,合資車企的發展模式也在深度演變。簡單的“引進來”模式已難適應中國市場,唯有“共發展”“深融合”,才能在這場技術與用戶的雙重變革中站穩腳跟。
全勢能產品矩陣正加速形成
上汽大眾的野心,顯然不止于眼前。

上汽大眾正在構建一個覆蓋燃油、純電、混動的全勢能產品體系,2026年,大眾品牌將推出6款新能源車;到2028年,完成全產品型譜煥新; 上汽奧迪則在燃油與電動雙線推進,構建全場景豪華產品矩陣。
這背后源于上汽大眾清晰的戰略定力,它不賭單一技術路線,不搞激進轉型,而是穩扎穩打,步步為營。

與此同時,上汽奧迪也在全國加速布局用戶中心,預計年底覆蓋超100城、240家門店。渠道升級與服務體系煥新,正是其從“賣車”轉向“經營用戶”的關鍵一步。
車叔總結:
智能化不等于電動化,燃油車也可以很聰明;合資品牌不等于守舊,也能很懂中國。
當行業還在爭論“油電誰主沉浮”時,上汽大眾選擇了尊重消費者需求的道路,堅持把車造好,把服務做實,把用戶放在第一位。這條路并不輕松,但它或許正是合資車企在中國市場下一程的關鍵突破口。
朗逸 Pro即將上市,廣州車展接踵而至,更多新車“已在路上”。對于上汽大眾而言,真正的沖刺,才剛剛開始。
null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0
11-13
分享相關推薦

22
11-12
1968
11-11
48
11-06
38
11-05
2237
11-05
2270
11-05
2349
11-04
142
11-04
1710
11-04
8.34萬
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