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虛假營銷,“大字吹牛、小字免責”會受罰嗎?
大家發現了嗎?“上市1小時訂單破萬”“某周訂單冠軍”等等這些搶眼的車企訂單銷量海報,好像一夜之間消失了。因為,政策終于要出手了,最近據多方消息證實,市場監管總局正在研討“虛假營銷認定方法”,專門針對汽車行業泛濫的夸大宣傳、數據造假等亂象下手了。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車圈營銷的“吹牛競賽”該消停了!

1
虛假營銷突破底線
汽車圈的營銷數據做手腳早就不是新鮮事了,在燃油車時代,經銷商躺著都能賺錢,廠家也不差錢,因此會通過壓庫存提升批發量,去營造穩定蓬勃的發展景象,并且通過成熟的監管體系,形成了一種調控手段。
但在極度內卷的新能源時代,經銷商不倒閉已經很難得了,壓庫存這一詞在近些年也逐漸銷聲匿跡了。于是廠商的目光紛紛投向了訂單量,利用羊群效應激活消費者的從眾心理。
然而,隨著近年來互聯網企業全面入侵汽車圈,將互聯網的營銷套路發揮得淋漓盡致,對訂單量的玩法也達到了新的高度。
在這些互聯網玩家眼里,汽車不是精密制造產品,而是流量變現的快消品,“造車不如造勢”成了他們的生存邏輯。
于是有人抓住了監管漏洞,有的企業強制員工虛假下單沖業績,有的找公關公司用系統批量生成假訂單,甚至開發算法動態篡改數據,監管巡查時切換真實數據,宣傳時就放大泡沫。
這些操作不僅誤導消費者,更搞亂了整個行業生態。比如電池供應商跟著虛假訂單擴產卻遭遇產能閑置,零部件企業因需求誤判造成庫存積壓,堅守技術的車企反而被虛假聲量擠壓生存空間,劣幣驅逐良幣的亂象愈演愈烈。
更嚴重的是,一旦從訂單造假發展到碰撞測試造假,消費者的生命安全還如何得到保障?
因此監管部門加快完善規則,用制度給行業“止血”迫在眉睫。此次關于“虛假營銷認定方法”研討的推進,無疑是推動汽車行業競爭回歸本質的重要一步。
2
“不虛假”更該管管
不過要說最讓消費者頭疼的,其實并非這些明著造假的操作,而是那些“不虛假”的擦邊式營銷。
比如有品牌宣稱“同級唯一搭載XX功能車型”,細究卻發現“同級”被限定為“15萬級純電兩廂車且不含入門版”;企業標榜“續航超700公里”,實則僅為“等速續航”數據,真實工況下折損近30%,但這行關鍵提示被印在宣傳頁最最角落,字號小到需放大鏡辨認。
更令人擔憂的是,概念造假正在混淆技術認知。明明是L2級輔助駕駛,卻被包裝成“準L4級自動駕駛”;用“自動泊車成功率99%”的實驗室數據,掩蓋真實路況下的頻繁失效;將行業通用的“熱泵空調”改名為“超低溫熱泵熱管理系統”,便宣稱實現“技術突破”;甚至有車企把“可OTA升級”炒作成“整車智能進化”,卻對升級需額外付費、部分功能落地遙遙無期絕口不提。
這些操作看似未觸碰“虛假”紅線,卻通過偷換概念、模糊標準和選擇性隱瞞,混淆消費者視聽,甚至已經有消費者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而關鍵是,從市場反響來看,這樣的浮夸、擦邊營銷確實有奇效,嘗到甜頭的企業誰還去花心思花資源投入技術研發和品質,還不如“比比誰更會說”。
不可否認,車圈營銷亂象是當今時代的催生產物,尤其在如今短視頻大行其道的信息爆發時代,誰能在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抓住消費者的眼球,誰就是贏家。但絕大部分都只會沉沒在信息洪流之中,這是一個真正的好酒也怕巷子深的時代。但汽車行業的未來,不該由營銷話術操弄,而應被真實的產品力與用戶價值定義。

車圈營銷的“吹牛競賽”,終要讓位于制造業的本質規律。監管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已懸于半空,虛假營銷的泡沫終將破裂,而那些堅守技術、敬畏用戶、務實經營的企業,必將在更健康的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11
11-11
分享相關推薦

0
11-11
13
11-11
0
11-11
18
11-11
0
11-11
0
11-11
0
11-11
16
11-11
17
11-11
11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