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fa5沒有什么競爭對手,偏藍海市場,我有信心做到月銷破萬

媒體:我想問一下曹總,就目前的國內市場來看,Lafa5所在的細分市場的規模可能并不是很大。那么零跑最早為什么想要做Lafa5這款車,是出于銷量品牌還是其他的一些什么原因,能不能請您聊一下。
曹力:其實還是回到剛剛那個問題,因為家用車的用戶或者是說新能源的這個車型的用戶,已經沒有說我買車是為了解決交通這個問題。當然這個是第一大問題,買車一定要看起來好像四平八穩,很有面子,全家老少都喜歡,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你就是買輛車取悅你自己就好了,這個人群對生活態度的重視會越來越多,我為什么買個車要考慮全家老小的感受?我要是拉一車人,天天去郊游,還是怎么樣,我只要滿足我一個人,或者我也能夠照顧到家人。我們這個車其實空間不小。所以在我們有了基礎的這些所有主流的這個車型布局慢慢完善之后,我們還是要去關注我們用戶有個性需求的那一面,而且這個不是一個小眾的車型,這個車型其實它很經典,包括在歐洲,大家都知道歐洲的這個級別的車型,它其實是一個非常主流的車。
而且我們的Lafa5定位是一個全球化的車型。所以我們覺得這臺車它的量其實是可以非常主流,它不是一個小眾的車。
周穎:今天正好高爾夫的GTI也在上市。剛才那個發布會之前,我跟幾個媒體老師交流,大家也感覺看到我們的Lafa ,他們不約而同地想到自己的第一輛車。其實Lafa 這輛車應該說一方面它是年輕的個性的,但是這個實際上它還是貼合了10萬-15萬上下價格區間里面,我們更細分的一些用戶需求。其實我理解就是說這個東西跟零跑一貫的造車理念是有關系的。我們的C系列,其實是把15萬到20萬這樣的一個價格在里面。大家認為我為什么要去做SUV? 其實同樣的道理,在10萬到15萬這個價格區間里面,我們現在也已經有了像B10、B01這樣一些產品。但是Lafa 其實是在這個價格區間也是滿足一部分,追求個性,追求自我,滿足走自己的路的這樣一群用戶他們的這個需求的。
媒體:我比較奇怪一個事兒,然后還想問一個事兒,就是咱們今天發布會上全場的破百加速的時間,Ultra的還要再等一等,想表達的就是性能的這種東西,感覺一閃而過,可能前期也有準備了。其實我更想問的一個問題是,很多人是拿這個車和鋼炮去掛鉤,去瞄準。但其實我們知道,發展了將近140年的時間里,然后這種需要有前期的一仗一仗打出來的這種,無論是在賽道或者在口碑里,那零跑是準備怎么擊破這種用戶認知。謝謝。
曹力:因為發布會的時間也有限,所以我們不可能把每一個都掰得很細來講。但是后面我們會把更多的信息,通過大家的試駕也好,體驗也好,感受它到底是什么樣的一個表現。不過我個人的看法對于鋼炮的理解,一個可玩性比較高的一款車這么理解。在傳統燃油車的時代,大家可能更關注的是它的機械素質,我的百公里加速這個加速時間怎么樣,我的操控響應怎么樣?但是我覺得到新能源,特別是到智能化車的這個時代,我們不應該只是關注它的百公里加速。百公里加速大家都很明白,電車的百公里加速已經很廉價了,6.4秒絕對是秒殺2.0T以上的這些發動機的油車了。但是除了這個東西之外,怎么樣去把一輛可玩性高的車體現出來?動力是一方面,操控是一方面。但我覺得智能化的體驗跟它的風格,包括它的舒適性,同樣非常重要。我們可以在一臺新能源或者說智能的電動車上去拼加速度,去拼操控,但是我覺得更要拼的是它的智能化的體驗,語音的交互,軟件生態的豐富性,這些也都是性能,所以我覺得我們在這個上面會去從設計的個性化上面,從它的操控和加速上面,包括從它的智能程度上面和整個的舒適度上面,空間的表現上,日常使用的方便上面,就這幾個上面都要去作出突破,才能夠說這是一臺新時代的小鋼炮也好,或者說個性化的車型也好。
媒體:曹總好,周總好我這邊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針對新車的Lafa5,曹總剛才也提到了歐洲市場,然后有一種聲音說Lafa5這一款車在國內是為了滿足這個價格區間的品牌多元化,而主要是為了適應海外市場,尤其是歐洲市場。我想知道管理層對這種看法怎么看,是否真的有此考量?另外我想補一個,如果真的有如此的考量,也并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因為作為一家全球性的企業,針對某一個單一市場去開發特定市場的車型,也是一個非常常見的考慮。這是第一個問題,謝謝。
曹力:我不太贊同大家說的主要是考慮歐洲市場的這么一個說法。其實零跑還沒有到說我針對某一個市場,專門開發一個全新的車型的這個階段,我們還在布局我們最大眾化的車型的階段。所以我們現在出的ABCD的所有的基礎車型,其實都是為了整個最大的去考慮的,所以這臺Lafa5,其實它更多的是考慮在中國市場以及在歐洲,包括在南美市場都有比較大的市場需求,我們才在前期的產品規劃和第一階段說想做這么一款車,并不是說我先為一個市場做一臺車,做輻射到國內,不是這么考慮,那到以后我們的量大了以后,再針對某一個細分市場,我們去做一臺全新的車,那個時候是要會考慮的,現在還是在整個的布局基盤的基礎上。
媒體:第一個問題對于Lafa5的銷量,我們的預測是海外更高,還是國內市場更高?
曹力:從短期內來說,肯定是國內的量會更大一些。但是長期來說的話,可能會是類似一半一半的局面,因為國內的話,不管怎么樣,這個車在歐洲也好,在中國也好,它的車型更受歡迎,但是國內的絕對量肯定是比歐洲大得多。
媒體:如果對國內的市場寄予很高的期望,在新能源的時代,嘗試很少,但是不是沒有,比如說極客X,但是并不成功,我們有沒有從極客X的身上學到一些什么?
曹力:極氪的每一輛車我都看過,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怎么把Lafa5做好,設計上這個必須是第一位的,讓所有的人都覺得這個車很有吸引力,很早的時候,我們做了一些調研,包括我們的經銷商,合作伙伴做了一些秘密的鑒賞,大家對于這一款車的評價非常高,這個做到了,這個車就成功了一半了,后面就是怎么把它的質感,智能化的體驗做好,這個就是這一臺車成功的關鍵。
媒體:看了這個車有兩個印象,第一個設計特別的在線,副駕駛的紙巾盒,儲物盒非常的創新,很實用,我們的設計團隊現在是一個怎么樣的陣容,作為新勢力,我們好像也沒有聘請什么國際大牌的設計師,我們是靠怎么樣的設計陣容設計出這一款車的?另副駕駛的儲物盒和紙巾盒是很實用的,但是和安全氣囊有沒有什么矛盾,我們是如何解決安全的問題?
曹力:這個問題在B10和B01的時候已經回答過,在安全性上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氣囊是在上面的,都會經過安全的測試。設計團隊這一塊,我們目前90%多都是本土的年輕的設計師,我們的設計團隊平均年齡在30歲以下,非常年輕,所以對年輕車型的設計,應該是非常有優勢的。
在設計團隊的建設這一塊,我們目前來說,也是以國內的設計資源為主,同時在國內的話,我們有杭州和上海兩個設計中心,我們同時也在慕尼黑剛剛定了我們的設計工作室,我們將來會有三地的設計中心來聯合做我們的零跑的設計,這個慕尼黑的設計中心,我們估計人員到的差不多以后,會做一個對外的官方的發布,在設計的投入這一塊,我們還是非常重視的。所以一個是吸引優秀的年輕的設計力量,另外一個就是擴大我們的資源的范圍全球的找更優秀的設計師。
媒體: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曹總說我們的車是走量的車型,對它有沒有一個量的預期,比如說每一個月賣多少,有沒有一個預期?第二個問題是我們未來對Lafa 系列怎么打造,我們的Ultra明年會出,是不是會和小米一樣,有一個高端的打法?
曹力:零跑所有的車型都是成本定價,不會是Ultra版價格就很高,同樣在應該成本的基礎上,毛利差不多的一個水平,它也是非常有性價比和競爭力的。對于車型的量來說,我們更看重長期穩定增長和用戶口碑。我覺得還是有信心它可以做到月銷破萬是非常大的一個機會。
周穎:關于如何打造Lafa 系列這個問題,我理解零跑一貫的打法還是穩打穩扎的,不是靠什么妙招把Lafa 這一款產品一下子打爆了,我們是希望一步一步口碑的積累,我們每一款產品都是走的這么一個過程。
媒體:我的問題是我們看到這一款產品應該是Leap3.5B平臺打造的,我想問一下Leap3.5的平臺和B平臺可以給我們帶來多少的驚喜,我們看到同一個平臺我們的延展性非常好,無論走量的車型,還是高顏值轎跑,我們怎么又穩定又可靠,同時又做出差異化,這個平臺到底可以給我們帶來多少的產品驚喜?
曹力:我們的零跑的整車的架構和平臺是做得非常好的,我們的ABCD是同一個架構,只是對應不同的級別,不同的性能重量,在系統和零部件上會有不同的標準,ABCD四個平臺,每一個平臺的設計原則,第一是價格統一,第二個它的標準化和延展性足夠,所有的關鍵系統都必須是做標準化的,這個平臺內所有的車型是共用的,同時性能的帶寬和物理尺寸的帶寬要足夠大。
大家比較熟悉的C系列,C平臺的帶寬可以從2.8米拉到3米的軸距的范圍。而且還可以保證它的關鍵的三電系統都是可以靈活的組合,如果大家有更深入了解興趣的話,可以來我們公司來交流,我們有一個三電的展廳,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至于說平臺上會有哪一些更多的驚喜?我覺得我們還是會保持每年快速迭代的節奏,比如說在算力上的,在一些關鍵的系統的效率上,都會去做快速的迭代,也讓我們的所有的車型在年款終改或者是換代,都能有一些性能和功能上的突破,所以這個上面也是非常值得大家期待的。具體的參數之類的,我們可以私下做交流。
媒體:還有一個小問題,零跑對運動轎跑在這個品牌力是有很大的追求的,在現在的這個階段,再次推出Lafa5開始做高顏值轎跑的時候,是不是還想好好地證明一下自己的想法,以及在這個節點上推出,底氣是什么有什么不一樣的?
曹力:這個想法是完全不一樣的,做S01的時候是覺得做轎跑挺酷的,是不是有用戶喜歡沒有考慮這么多,但是現在做Lafa5的時候,我們有100萬的用戶,非常清楚地知道用戶喜歡什么,有什么是剛需,有哪一些是補充型和個性化的,所以我們有非常實用的,非常大量化的產品以后,要補充一些偏向個性化的訴求,同時又非常實用的車型,這個時候想法和原來的想法是完全不一樣的。
媒體:我有一個問題,我看我們的這一款車出來以后,斯特蘭蒂斯的團隊在其中有了一些身影,過去的產品都是以個性化或者是以性能突出的,過去在新勢力里沒有很多的車企涉及這個細分的領域,這個過程中,是不是因為有了斯特蘭蒂斯,我們才有了入局這個市場,把這個事做好的信心,在這個過程中,調校包括技術團隊的相關的支持,背后含金量有多大,是不是可以說一下其中的故事?
曹力:其中產品的規劃很早就已經定下了,在我們和斯特蘭蒂斯合作之前,這一塊的規劃就已經有了,所以不存在因為我們和他們合作了,才存在這個想法,在開發的過程中,特別是后期,在底盤的調校上,這一塊是有一些幫助的,大家都知道,他們在傳統的機械的層面,特別是底盤的調校的層面,是非常有口碑的,能力也是非常強的。
另外就是我們作為一個全球的車型,我們要出去到海外不同的市場,同樣的他們對于不同地區的用戶的需求的理解肯定是比我們在國內理解得更深刻一點,也可以提供一些建議,包括做一些設計評審的時候,或者是配置null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29
11-10
分享相關推薦

0
11-10
0
11-10
16
11-10
17
11-10
28
11-10
32
11-10
49
11-10
10
11-10
39
11-10
24
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