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開車還能驅動機器人 何小鵬說的“物理AI”,到底是什么?
2025年11月5日,小鵬汽車在廣州小鵬科技園舉辦了第七屆科技日,主題為"涌現 Emergence"。會上,小鵬展示了其在"物理AI"領域的最新成果,包括第二代VLA大模型、Robotaxi、全新一代人形機器人IRON和匯天飛行汽車系列,這些技術成果都有明確的量產計劃,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概念。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在會上宣布,公司定位升級為"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他指出,"當AI真正融入物理世界,機器才具備了與現實環境互動的能力。"這一理念推動了小鵬在"物理AI"領域的系統性布局。第二代VLA:從"看到"到"行動"的直接轉換
小鵬發布的第二代VLA大模型是本次科技日的核心技術。與傳統AI模型不同,第二代VLA不再需要"語言轉譯"環節,而是直接從視覺信號生成動作指令,實現了從"看到"到"行動"的直接轉換。

簡單來說,傳統AI系統需要先"看"到場景,再"理解"場景,最后"決定"如何行動,而第二代VLA直接從"看"到"行動",大大提升了反應速度和準確性。

小鵬汽車表示,第二代VLA已在2250TOPS算力的車型上部署了數十億參數,而行業普遍車端模型參數量僅為千萬級規模。這意味著,小鵬的模型更強大,能處理更復雜的場景。

基于第二代VLA,小鵬即將推出"小路NGP"功能,能顯著提升車輛在復雜小路和混行環境下的表現,復雜小路的平均接管里程提升了13倍。測試中,車輛還能識別交警手勢、提前應對紅綠燈,這些是之前未被訓練的場景。
小鵬還推出了"無導航自動輔助駕駛"Super LCC+,不依賴導航路徑,全球范圍均可使用。在行駛過程中,用戶只需輕轉方向盤,車輛就能協同完成變道和轉向。
2025年12月底,小鵬將邀請先鋒用戶體驗第二代VLA,2026年第一季度將面向小鵬Ultra車型全量推送。Robotaxi:2026年量產,純視覺L4級自動駕駛
小鵬計劃于2026年推出三款全棧自研的量產Robotaxi車型,并啟動試運營。這些Robotaxi搭載4顆自研圖靈AI芯片,整車算力高達3,000TOPS,是目前全球最高水準。

與行業普遍采用的激光雷達和高精地圖方案不同,小鵬Robotaxi采用純視覺感知方案,能適應全球不同道路類型和交通環境。

Robotaxi在設計之初就為無人駕駛而生,依托第二代VLA與VLM能力,實現了本地超低延遲決策與多模態交互。例如,行業首發的"遮陽板車外顯示屏"可在低速場景下與行人進行可視化溝通,增強社會接受度與安全性。
小鵬還將于2026年推出與Robotaxi同源的智能駕駛版本"Robo",并向全球開發者開放Robotaxi SDK,聯合高德等生態伙伴共建下一代出行網絡。人形機器人IRON:高度擬人化設計,2026年量產
全新一代人形機器人IRON是小鵬在"雙腿智能體"上的突破。IRON擁有82個自由度,手部采用行業最小諧波關節,實現22個自由度的精細操作。在智能層面,IRON搭載3顆圖靈AI芯片,算力達2,250TOPS,并結合VLT+VLA+VLM三類模型構建"高階大小腦系統"。


與多數人形機器人的設計理念不同,小鵬IRON的設計理念是"由內而生",擁有仿生脊柱、肌肉結構與全覆蓋柔性皮膚,甚至支持體型定制。

何小鵬表示,2026年年底將實現高階人形機器人的規模化量產。IRON將優先進入導覽、導購等服務場景,并與寶鋼集團合作,探索工業巡檢等復雜場景的應用。飛行汽車:低空出行體系初現雛形
小鵬匯天展示了兩條飛行產品線:面向個人的"陸地航母"與面向商務出行的全傾轉混動飛行汽車"A868"。


"陸地航母"已正式進入量產前夜,全球訂單累計突破7,000臺。它顛覆傳統飛行器操作邏輯,行業首發智能飛行座艙和全球首創"四軸合一"單桿操縱,讓新手也能輕松上手。
"A868"采用全傾轉構型,預計實現500km長航程,最高航速360公里/小時,6人座艙設計精準契合商務出行需求。目前,"A868"正式進入飛行驗證的關鍵階段。


匯天飛行汽車量產工廠已于11月3日試產并順利下線首臺陸地航母飛行器。這座全球首座采用現代化流水線進行飛行汽車批量生產的工廠,規劃年產能10,000輛,初期年產能5,000輛,滿產狀態下,生產線每30分鐘可下線一臺飛行器。
小鵬還計劃于2026年與敦煌市政府合作,推出西北首條低空自駕旅游線路,打造"自駕飛"三維立體出游體驗。物理AI:從概念走向現實
小鵬科技日的成果表明,AI與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正在從概念走向現實。通過"物理AI"的系統性布局,小鵬正將這些前沿技術轉化為可量產、可應用的產品,為用戶帶來更智能、更便捷的出行體驗。

何小鵬表示,"物理AI"是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融合的產物,而小鵬已構建了全棧自研的物理AI體系,覆蓋芯片、操作系統、智能硬件等多個領域,為AI汽車、Robotaxi、人形機器人、飛行汽車等具身智能載體提供技術底座。
隨著這些技術逐步落地,物理AI正從實驗室走向我們的日常生活,讓智能出行變得觸手可及。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125
11-06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55
11-07
48
11-05
68
11-05
84
11-01
2054
11-01
87
10-31
255
10-30
2142
10-29
53
10-16
2117
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