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車和買手機都為了圖個吉利?細數吉利帝國的棋局
提到“吉利”,很多人會下意識聯想到圖個好彩頭,就像有人選手機號要帶8、買新車要挑個寓意吉祥的牌照一樣,“吉利”這個名字自帶一種貼近生活的親和力。
但如今的吉利集團,早已不是靠名字討喜的本土車企,而是通過一系列精準布局,構建了覆蓋汽車全產業鏈、延伸至智能生態的商業帝國。

近期吉利還與雷諾集團達成巴西戰略合作,根據協議,吉利收購雷諾巴西公司26.4%的股份,雷諾仍保持控股并合并財務報表。表面看是一次普通的股權合作,實則是雙方各取所需的精準協同。對吉利而言,這是避開水土不服、快速切入拉美市場的捷徑。
巴西是南美最大的汽車市場,2025年上半年其汽車注冊量占拉美總量的40%以上,且新能源需求正在快速增長。但對吉利來說,直接進入巴西并不容易,建廠成本高、本地渠道搭建困難,還要面對比亞迪、長城等同行的競爭。

吉利選擇“借船出海”,共享雷諾巴西的埃爾頓?塞納工業園區產能,不用從零建工廠。此外,還將依托雷諾現成的經銷商網絡賣車,首款電動SUV EX5已通過雷諾渠道全網銷售,省去了至少2-3年的渠道鋪設時間。
對雷諾而言,合作的核心是補技術短板。巴西市場電動化提速,但雷諾自身新能源技術儲備不足,而吉利的GEA新能源平臺、電池技術正好能填補這個空白。雙方約定,雷諾巴西工廠將同時生產雷諾和吉利車型,既提高了工廠產能利用率,也讓雷諾能快速推出符合當地需求的新能源車型。這種你出資源、我出技術的模式,比單純的資本合作更具可持續性。
若只看巴西合作,或許會覺得吉利是機會主義者,但把時間線拉長會發現,其全球化布局始終圍繞“協同”展開,而非盲目收購。

最經典的案例是2010年收購沃爾沃轎車業務。當時外界質疑吉利“蛇吞象”,但吉利沒有搞一言堂,而是保持沃爾沃的品牌獨立性,同時推動技術共享。沃爾沃的SPA平臺、CMA平臺反哺給吉利品牌,讓吉利以性價比優勢快速切入10-30萬元主流市場。
而沃爾沃則借助吉利的中國市場渠道和成本控制能力,全球銷量從2010年的37萬輛增長到2024年的70萬輛,從而實現雙贏。
此后吉利又相繼收購蓮花跑車、寶騰等品牌,同樣延續了這一邏輯。比如蓮花跑車的底盤技術賦能吉利高端車型,寶騰則幫助吉利打開東南亞市場。

與雷諾的合作更是逐步深化,2021年簽備忘錄,2022年入股雷諾韓國公司,借道進入韓國市場,2023年成立50:50的Horse動力總成公司,共享混動、燃油動力技術,再到如今的巴西合作,這種循序漸進的合作節奏,既降低了風險,也讓資源整合更加高效。
2021年吉利宣布進軍手機領域時,很多人不解:車企做手機,不是瞎折騰嗎?但結合吉利的汽車戰略看,造手機其實是智能座艙生態的必然選擇。

如今的汽車早已不是李書福當年說的“四個輪子加沙發”,而是“移動智能終端”,用戶希望手機上的導航、音樂、辦公文檔能無縫同步到車機,甚至用手機遠程控制車輛的空調、充電。但問題在于,手機與車機分屬不同生態,比如蘋果手機與安卓車機的兼容性問題,往往出現連不上、同步慢的尷尬。
吉利造手機,核心目的不是和蘋果、華為搶市場,而是解決車機互聯的痛點。通過手機與車機的底層系統打通,實現一次登錄、全場景同步。比如用戶在手機上設置的導航目的地,上車后車機自動續接;車輛拍攝的行車記錄儀視頻,自動同步到手機相冊。
從現狀來看,吉利手機沒有走性價比路線,而是定位服務汽車用戶的小眾產品,雖然銷量不算高,但確實解決了部分用戶的實際需求,避免跨界業務拖垮主業的風險,也體現了吉利不做無用功的擴張邏輯。

客觀來說,吉利能從本土車企成長為年銷量超300萬輛,全球前十的汽車集團,核心在于兩點:
一是戰略定力,始終以汽車為核心,所有跨界、收購都圍繞增強汽車業務競爭力展開;
二是務實風格,不追求大而全,而是專而精,比如造手機不追求市場份額,而是解決特定場景需求;海外合作不追求控股,而是獲取資源。
回到開頭的話題,“吉利”這個名字或許給了消費者第一好感,但支撐其帝國版圖的,從來不是運氣,而是精準的戰略布局和務實的協同邏輯。對消費者而言,買車不會只因為名字吉利,而是看重產品的技術、性價比和體驗;對吉利而言,“吉利”的真正含義,或許是把每個戰略決策都做扎實,讓企業走得更穩、更遠。
希望未來的吉利,能持續保持不冒進、不保守的節奏,做好汽車,做好與汽車相關的生態。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1710
11-04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22
11-07
76
11-07
105
11-04
124
11-03
169
11-03
109
11-02
179
11-02
1749
11-02
106
11-02
1406
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