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星關閉中國最后直營店!全面轉線上謀存
2025年10月13日,極星汽車位于上海前灘L+Plaza的國內最后一家直營門店正式關閉,標志著這個由吉利與沃爾沃聯合打造的豪華電動品牌徹底終結在華線下直營體系,全面轉向線上銷售。

針對閉店舉動,極星中國回應稱屬"戰略性調整在華業務模式",旨在適配中國市場快速變化的消費需求,同時強調其他業務不受影響,車主權益可得到保障。其官方服務熱線工作人員進一步確認,消費者需通過官方網站等數字渠道完成購車流程,僅保留少量線下服務中心提供試駕與售后。
這場渠道變革背后是極星在華的慘淡業績。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極星在華累計銷量僅69輛,4月和5月更是零交付;前三季度累計銷量僅125輛,月均剛過10輛。回溯歷史,其銷量自2021年起持續下滑,從2048輛跌至2023年的1100輛,2024年雖微增至1726輛,但今年徹底陷入停滯。

銷量低迷直接傳導至財務端。極星上半年營收14.23億美元同比增長56.5%,但凈虧損擴大至11.93億美元,毛利率低至-49.4%,現金頭寸僅7.19億美元。高昂的線下成本更雪上加霜,有離職員工透露北京某直營店月均銷量不足5臺,單店年虧損超800萬。

作為曾對標特斯拉的品牌,極星的潰敗源于多重困境。產品定價從145萬元的極星1跳至25.8萬元的極星2,再到70萬級的極星3,跨度驚人導致定位混亂。瑞典總部掌控決策權,中國團隊缺乏自主權,連建材都需進口推高成本。更致命的是,成立至今中國區CEO已更換7任,平均任期不足14個月,戰略連貫性盡失。

值得關注的是,極星全球市場呈現分化態勢,今年上半年全球銷量3.03萬輛同比增長51%,但中國市場占比不足4%。此前其與星紀魅族的合資公司已停止運作,部分車型生產線撤離中國。

當前中國車市淘汰賽加劇,極星的"輕資產轉型"能否破局存疑。行業分析指出,其需推出高性價比車型并聚焦核心市場,否則即便轉向線上,仍難擺脫困局。這場渠道收縮,成為外資新能源品牌在華生存挑戰的縮影。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85
10-14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49
10-03
77
09-10
2154
09-08
62
09-08
24
09-04
2045
08-24
51
07-03
73
06-27
1799
06-27
38
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