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式門把手或遭封殺,下次該禁哪個“反人類設計”?

?
全隱藏式門把手,這一常被車主吐槽的“偽科技感”設計,或將在中國市場落幕。
近日有相關報道稱,當前監管部門正醞釀在汽車全行業內禁用全隱藏式門把手,相關專題會議已對該議題展開討論,未來新車僅允許采用半隱藏式或傳統門把手,且必須配備機械冗余結構。
根據爆料提及的法規推進節奏,該禁令預計將于2027年7月正式執行。如果法規順利實施,這意味著,2027年7月之后在國內市場銷售的全新車型,將不再出現全隱藏式門把手的設計。

消息一出,迅速引發公眾熱議。不少消費者表示支持,認為這一變化將有效解決隱藏式門把手在低溫結冰、事故救援等方面存在的隱患;也有人持保留態度,關注法規最終落地時是否會有調整,比如,真的會“一刀切”嗎?
事實上,隱藏式門把手只是汽車行業中眾多備受爭議的設計之一。盡管用戶抱怨不斷,類似設計卻依然長期存在。它們因何得以流行?
接下來,我們先來盤點一下那些頻頻“上榜”的反人類設計。
隱藏式門把手:是科技進階,還是盲目跟風?
車企推廣隱藏式門把手的理由似乎很充分:降低風阻、提升美觀度、增強科技感……
但在這些說法之外,另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或許是:行業盲目跟風。正如某品牌純電車型的長車頭設計被認為借鑒自法拉利,隱藏式把手的潮流,很大程度上由特斯拉引領。不少車企采用這一設計,根源或許僅僅是“特斯拉這樣做了”。

目前市面上的隱藏式門把手主要分為三類: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按壓式、豐田使用的內陷式,以及理想、蔚來、問界等采用的電控彈出式。從實際體驗來看,電控彈出式操作更為便捷;而單邊翹起的按壓式、需手動摳出的內陷式設計,用起來并不方便。
更令人擔憂的是其潛在的安全隱患。在碰撞、涉水或電路失靈等緊急狀況下,全隱藏式門把手的自動彈出機構可能失效,導致車門無法從外部打開,延誤救援黃金時間。即便門把手正常,復雜的開啟方式也更考驗操作者的熟悉程度,需要更長時間,進一步增加風險。
不僅車外隱藏式門把手備受爭議,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車內門把手,也同樣備受消費者吐槽。以新款Model 3車內門把手為例,前門機械把手位置顯眼、易誤觸,后門應急把手卻隱藏在飾板之下、難以找尋——這樣矛盾的設計,竟出現在一款全球暢銷車型中,實在令人費解。
物理按鍵集體消失:屏幕至上≠體驗升級
特斯拉帶起的另一股風潮,是大幅取消物理按鍵,將操作全面集成于中控屏,或通過語音控制完成操作。

盡管相關技術不斷升級,但這些方式遠非萬能:觸控操作并不符合所有用戶習慣,語音識別也并非適用于所有行車場景;更重要的是,在駕駛過程中使用觸屏,反而可能增加行車風險。
更極端的是,特斯拉甚至將轉向燈、換擋等功能也并入屏幕或方向盤按鍵。放棄成熟、直覺式的物理撥桿,除了降低成本,似乎很難找到更合理的解釋。
部分特斯拉支持者以“自動駕駛是未來”為由,為這種高度集成的設計取向辯護。然而,在現行法規和實際用車場景中,傳統物理按鍵依然顯著更符合駕駛認知和操作直覺。

頗為諷刺的是,特斯拉自身也在回調這一設計:特斯拉此前在煥新版Model 3上改用按鍵轉向燈,卻在后續Model Y等車型沿襲了傳統設計——甚至Model 3用戶也可“選裝”傳統撥桿,代價是額外支付2499元。
不知那些曾經堅信“屏幕取代按鍵是未來”的用戶,此刻臉上是否有些發燙?這臉打得,比打轉向燈順手多了。
一些汽車廠商或許是因為特斯拉成了爆款,自己才去模仿,但為了創新而創新,實際上恰恰是創新無能的表現。一味給自己做減法更像是修煉“辟邪劍法”,小心走火入魔。
無遮陽簾的全景天幕:是技術限制,還是節省成本?
“實在沒想到有一天電動遮陽簾能成為宣傳點。”國內某合資品牌的產品經理曾在新品解析會上表達了自己的不解,“我們全系標配電動遮陽簾。”

不同于取消物理按鍵、隱藏式門把手等設計,一些電動車沒有電動遮陽簾,純粹是受限于車輛構造而做出的被動選擇。
由于純電動車底部放置有動力電池,地臺普遍更高。加裝電動遮陽簾等裝置,會擠占本就不寬裕的頭部空間。當然,也會增加成本。
即便廠商常宣稱天幕玻璃能隔絕絕大多數紫外線和紅外線,但在實際用車體驗中,用戶對物理遮陽簾的需求卻依然強烈。這一點,從小米官方推出“遮陽三件套”,以及眾多特斯拉車主自行加裝遮陽簾的現象中便不難看出。
異形方向盤與電子后視鏡:炫技>實用?
特斯拉、極越、智己等新勢力車企都曾推出過半幅方向盤。
半幅方向盤雖有助于提升視野,卻違背用戶習慣,在急轉彎、掉頭等場景中容易發生“空打”現象,增加操作風險。

另一方面,企業為此投入高昂開發成本。例如極越汽車據傳為調整半幅方向盤耗資2000萬元,而這些費用,最終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對了,對異形方向盤情有獨鐘的極越,“墳頭草”已經一人高了。
實際上,類似的方向盤確實有存在的價值,比如在F1賽車上匹配的均是此類物品。但前提是,異形方向盤必須要匹配大轉向比才能提供最好的體驗。F1賽車,左右旋轉180度角就近似于“打滿舵”,然而目前很多量產車型“換反方向盤卻不換轉向比”的行為,則更像是東施效顰。
電子后視鏡同樣面臨類似問題:視野畸變、距離誤判、習慣差異,以及高昂選裝價格。它們看似前沿,卻未必帶來體驗的真正進階,反而帶來行車風險。
為什么“反人類設計”能長期存在?
列舉至此,一個核心問題浮出水面:這些早已被口誅筆伐的“反人類設計”,為何在市場上依然屢見不鮮,甚至成為某種潮流?其背后原因,值得我們深究。
首先,在這類設計發展早期,消費者的真實聲音也許未能有效傳導至車企的決策層,或者說,掌握決定權的人并未做出符合用戶需求的判斷。這本質上是一種認知層面的局限。
另一種情況,則源于車企的“創新無能”。部分車企沉迷于推出各種花哨功能,為創新而創新,恰恰反映出它們在安全、底盤操控、三電系統等核心技術上難以實現真正突破。于是只能靠“整花活”來刷存在感。
其中最典型的偽需求,莫過于極石汽車推出的車載馬桶——在這一賽道上,它確實沒有對手。

還有一種可能,是車企的“無力”。在輿論批評如此頻繁的背景下,企業不太可能不知道某些設計存在的弊端。但它們或許被行業風氣裹挾,擔心落后于所謂的潮流;又或者,某些設計反而有助于降低成本,那就不如“順水推舟”。
無知、無能、無力,造就了這些蹩腳的設計。而同樣對產品缺乏專業認知的一部分消費者,依然照常買單,甚至給出好評——既然如此,車企又何樂而不為?
對大多數消費者來說,他們并不具備汽車工程的專業知識,也很少深究安全性問題。“既然車企能造出來,那應該就是安全的”,這種信任背后,其實隱藏著認知落差。更何況,一定有人更青睞視覺上更簡潔時尚的全隱藏式門把手,哪怕它未必實用。
風靡一時的設計,未必是好的設計。多年以后回過頭看,那些堅持初心、認真打磨安全性能與用戶體驗的車企,才真正值得我們的尊重,也更配得上消費者的選擇。
至于眼下這些一意孤行的“自嗨式”設計,究竟是啟迪行業的經典,還是終將被淘汰的雞肋?時間終會給出答案。不妨,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58
09-07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247
10-29
478
10-17
76
10-08
78
10-02
45
10-01
69
10-01
228
09-30
77
09-28
71
09-21
2166
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