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贊助國足遭“抵制”?誰在導演這場抹黑大戲?
7月22日,知名博主董路的一篇微博引發網絡震動:“這種輿情之下,據悉雙方已經暫停了合作計劃。我們本可以爭取更多社會力量來支持青訓,支持中國足球未來的發展。但這次人為制造的所謂‘抵制’國足的鬧劇,讓比亞迪成為了受害者,讓中國足球成為了受害者!”

原來,就在7月10日,比亞迪宣布攜手青訓組織“中國足球小將”,資金將專項用于青少年足球培養——這是企業對中國足球未來的長期投入,無關短期商業回報。但僅僅8天后,7月18日,社交平臺突然涌現大量“抵制國足贊助商”的言論。有心人故意將“贊助青訓”簡化為“贊助國足”,精準踩中公眾對國足的負面情緒。短短48小時內,“抵制比亞迪”的話題被推上熱搜,仿佛這家企業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
據多家媒體報道 ,雙方合作計劃并沒有中止,但或多或少受到了影響。

據了解,比亞迪的贊助對象其實不只是國足,而是包含男女足各年齡段國家隊、青訓培養在內的整個中國之隊,把這筆贊助簡化為“贊助國足”實乃故意集中火力。也可以想象,這種負面輿論不僅困擾了中國足協和比亞迪,也給中國之隊的其它贊助商帶來了不小的影響。
就在網友們還在爭論這些“抵制之聲”是從何而來時,比亞迪又遭“迎頭一棒”:7月24日,一段“比亞迪車輛在成都天府機場失控轉圈”的短視頻在網絡瘋傳。視頻中,司機蔣某因情緒激動的操作被斷章取義,配上 “剎車失靈” 的解說,瞬間點燃輿論。值得注意的是,此時警方尚未調查,比亞迪官方也未發聲,負面話題卻已通過短視頻平臺“病毒式”擴散,甚至有營銷號提前備好“技術缺陷”的評論模板。更巧合的是,當晚正是比亞迪海獅06的發布會,大量不明真相的網友涌入直播間刷屏“失控”;而前一天,“懂車帝”剛發布比亞迪車型的測試數據……這場輿情,恰似一場精準的“注意力轉移”。

這兩起輿情事件,看似孤立,卻處處透著刻意為之的痕跡。這些被精心設計的 “輿論陷阱”,通過扭曲事實、煽動情緒,將一家專注技術與擔當的企業推向了風口浪尖。
兩起事件的傳播路徑高度相似:先是區域性媒體集中發聲,再由網絡大V與營銷號聯動擴散。足球贊助爭議中,“抵制”“贊助商=國足”等標簽化用詞被統一使用,形成輿論共振;天府機場事件里,“剎車失靈”的未經證實言論被批量轉發,短視頻平臺的點贊量遠超正常事件熱度。這種有節奏、有分工的傳播,顯然不是自發形成的“民意”,更像一場精心策劃的抹黑行動。
比亞迪的輿情困境,本質上是當下網絡生態與商業競爭的縮影。當造謠成本低于辟謠成本,當流量優先于事實,當商戰披上 “輿論外衣”,一家企業的正當發展便成了被攻擊的靶子。

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比亞迪失控” 的謠言視頻動輒收獲數萬點贊,而官方發布的辟謠信息,點贊量往往只有幾千。這種失衡背后,是部分網民缺乏獨立判斷能力,容易被情緒化內容裹挾。更有人利用這一點:一張模糊的截圖、一段剪輯的視頻,就能編造出 “技術缺陷” 的故事;而企業要澄清,需走流程、擺證據、做科普,等信息傳達到公眾耳中時,謠言早已深入人心。
部分區域性機構媒體、官媒新媒體早已背離 “客觀中立” 的原則。為博眼球,它們隨意分發未經核實的信息,甚至故意放大負面情緒。比如天府機場事件中,有媒體在標題中直接使用“比亞迪失控”,卻對后續警方“司機操作失誤”的通報選擇性忽略。有些自媒體更是將“黑比亞迪”視為流量密碼:標題黨、斷章取義、拼湊細節,用“霸凌”“絞殺”等極端詞匯煽動對立,完全罔顧企業的實際貢獻。
作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領軍者,比亞迪的市場份額與技術優勢讓同行倍感壓力。而“輿論戰”成了某些企業眼中“成本最低的商戰”:雇傭水軍刷評、買通營銷號抹黑、策劃“黑公關”事件……通過制造 “技術不可靠”“品牌有問題”的印象,試圖動搖消費者信任。這種行為不僅傷害了比亞迪,更破壞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良性競爭環境。
比亞迪的遭遇,不是一家企業的孤立事件,而是中國制造業在崛起過程中必然面對的挑戰。當我們看到這家企業的努力與擔當被辜負,看到 “善意” 被曲解、“創新”被抹黑,不該沉默。
從堅持垂直產業鏈自主研發,到用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技術打破外資壟斷;從贊助龍舟隊弘揚傳統文化,到投入青訓助力足球發展——比亞迪一直在做 “難而正確的事”。它讓中國新能源汽車擺脫了對國外技術的依賴,讓“中國制造”在全球舞臺有了話語權。正如網友所說:“它頂在前面扛壓力,就該被這樣對待嗎?”

另一方面,贊助青訓本是企業擔當,卻被污蔑為 “蹭熱度”;司機情緒化操作的個案,卻被上綱上線為 “技術缺陷”。這種 “欲加之罪”,讓人心寒。中國制造業的崛起,需要企業的堅守,更需要輿論的理性。我們可以批評企業的不足,但不該用謠言將其釘在恥辱柱上;我們可以討論行業的問題,但不該為 “抹黑” 推波助瀾。
在《早懂車》看來,在國字號球隊成績陷入低谷之際,在輿情如履薄冰的當下,所有愿意贊助中國足球或一直贊助中國足球的企業,不僅沒有功利地、俗氣地劃清界限,反而有勇氣地展現了他們的社會擔當。當然,伴隨勇氣的往往也有遠見、智慧。
從胖東來被網暴,到比亞迪遭圍剿,近年總有聲音試圖給優秀的中國企業套上“輿論絞索”。這背后,或許有商業競爭的惡意,或許有對“中國制造”的不信任。但我們必須清醒:今天可以抹黑比亞迪,明天就可能輪到任何一家努力向上的中國企業。對謠言的縱容,就是對創新的扼殺;對惡意的沉默,就是對進步的背叛。
比亞迪的故事,是中國企業在輿論場中艱難前行的縮影。那些指向它的 “暗箭”,射中的不僅是一家企業,更是中國制造業向上生長的信心。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我們或許無法阻止謠言的產生,但可以選擇不做謠言的傳播者;我們或許無法改變所有偏見,但可以選擇看見真相、堅守理性,讓比亞迪這樣的“孤勇者”,不會在風雨中獨自前行。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513
07-28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95
10-31
40
10-14
47
10-13
33
10-10
1648
09-26
177
09-21
56
09-15
55
09-15
98
09-12
23
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