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駕“神話”崩塌!懂車帝測試撕開“皇帝新衣”,誰為安全負責?
近日,懂車帝聯(lián)合央視新聞公布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智駕測試結果,這如同一次精準的“壓力穿刺”,打破了大眾對智駕的認知。15公里封閉高速,216次碰撞模擬,10多個高風險場景——從“消失的前車”到“莽撞橫穿的豬”,從“夜間施工區(qū)”到“盲區(qū)左轉電瓶車”。36款智駕車型嚴陣以待,最終結果卻令人窒息:無一車型完美通關。

在“消失的前車”場景中,僅5款車(通過率不足14%)成功避讓;面對突然沖出的“野豬”,僅特斯拉Model X勉強過關。夜間遇施工加卡車的場景中,只有47%的車輛安全避讓。這些數(shù)字撕開了當前智駕的“華麗外衣”,暴露出其面對真實世界復雜性的脆弱。


最令人心驚的,是這場測試揭示了智能駕駛系統(tǒng)在“效率優(yōu)先”與“安全優(yōu)先”之間的致命搖擺。 部分系統(tǒng)在感知障礙后,第一反應并非緊急制動,而是試圖“聰明”地繞行。但當變道路徑被現(xiàn)實車流封鎖時,倉促回歸的急剎往往為時已晚。這不僅是算法決策邏輯的偏差,更折射出車企在用戶“通行效率”與“絕對安全”底線之間,艱難平衡的倫理困境。

相比之下,某些價格親民的車型,在此次測試中表現(xiàn)反而更為穩(wěn)妥。正是因為其“自知”能力邊界,所以選擇了保守但可靠的安全策略。而部分配備了頂級硬件的車型,其“鋌而走險”的決策,反而暴露出算法魯棒性的缺失,以及與對長尾場景訓練的忽視。

因此,懂車帝這次測試最大的意義在于,用實測的方式讓大眾認識到,目前市場上所有“智駕”系統(tǒng)均僅為輔助駕駛,責任主體永遠是人,要樹立起正確的“智駕觀”和“駕駛觀”。

智駕之路,終究是一場對生命敬畏的修行。 而懂車帝的測試是一面鏡子,既照見了進步,更是照見了深淵。它警示我們:全自動駕駛的烏托邦目前只是一張藍圖,現(xiàn)實的智駕技術尚在蹣跚學步。
技術演進需要時間與耐心,但對生命權的敬畏不容妥協(xié)。當消費者清醒認知“輔助”二字的千鈞重量,才能在人機共駕的時代,讓每一次出行成為美好,而非冒險。對此,你又怎么看呢?歡迎關注“車域無疆”,在下方評論區(qū)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wǎng)絡,感謝原作者。
195
07-25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1970
09-20
139
08-11
530
07-30
2450
07-22
158
07-15
100
06-16
1317
05-25
1771
2024-10-27
3874
2024-10-08
448
2024-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