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豪華車消費稅降至90萬起征!誰將受益,誰將破防?
一夜之間,超豪華車的天空驟然壓低了天花板。

近日,財政部與稅務總局聯合發布公告,將超豪華小汽車消費稅起征點從 130 萬元(不含增值稅)大幅下調至90萬元,并首次將純電動、燃料電池等新能源車型納入征收范圍。這一政策于 7 月 20 日零時正式生效,留給車企和消費者的緩沖期僅有 72 小時。政策實施后,一輛含稅價101.7萬元的車型需額外繳納9萬元消費稅,而含稅價146.9萬元的車型稅負增加14.7萬元,相當于消費者一夜之間需多支付一輛緊湊型轎車的價格。
目前來看,這場稅改風暴已在豪車市場掀起了滔天巨浪,那么,當90萬成為新的豪車稅分水嶺,究竟誰在舉杯,誰在皺眉?
政策前夜的搶購戰爭
回看政策軌跡,7月17日公告發布,7月20日旋即執行,留給車企和消費者的緩沖期僅為三天。
此前130萬元的起征點下探至90萬元(換算為含稅開票價約101.7萬),意味著開票價在101.7萬至146.9萬元區間的車型瞬間跌入征稅范圍。以一輛含稅價150萬元的車為例,扣除13%增值稅后不含稅價約132.7萬元,消費者需額外承擔10%的消費稅,高達13.27萬元。
風暴眼中,首當其沖的無疑是以保時捷為代表的超豪華品牌。一位資深銷售坦言:“除了718和Macan,911、帕拉梅拉、Taycan及部分高配卡宴全被新政‘網羅’。”門檻陡降,使得保時捷主力車型幾乎無一幸免,其波及面之廣遠超其他豪華品牌。

當然,受打擊的絕非只有保時捷。其中奔馳S級、GLS、邁巴赫S480、AMG系列;寶馬X7、X5M/X6M雷霆版、XM;甚至豐田埃爾法、威爾法、路虎攬勝等一眾豪杰,紛紛被卷入這場“豪車稅”的漩渦。
在車叔看來,這些豪車的目標客戶雖非囊中羞澀,但對憑空多出的十幾萬稅負也難言毫不在意。巨大的政策前后價差,如同發令槍響,瞬間點燃了國內豪車市場的搶購狂潮。據了解,前段時間的保時捷展廳里,銷售顧問們疲于奔命,有銷售創下單人單日售出4臺的紀錄,更有甚者連展車都被迅速掃蕩,現車資源一夜枯竭。
博弈時刻
可以說,這場搶購潮赤裸裸地揭示了,即便是超豪華車買家,對陡然增加的購車成本也絕非無動于衷。那么當消費者因稅負躊躇時,車企該如何接招?原本鎖定保時捷的目光,是否會轉向免征此稅的國產高端品牌?
面對追問,比亞迪仰望、奔馳、寶馬等車企的回應出奇一致,即新政確有影響,具體策略尚在評估。

這種評估背后,實則是兩條現實路徑的差別,要么依賴品牌死忠粉的忠誠度消化壓力,要么降價保量。但在豪車領域,降價無異于一場靜默的“價格戰”,其潛在沖擊不可小覷。
當然,這場稅改并非全無贏家。其中新政策明確規定:純電動、燃料電池等無氣缸容量的超豪華車,僅在零售環節征收;二手車交易則完全豁免。換言之,傳統燃油豪車才是新政的最大靶心,新能源超豪車得以喘息,二手車市場反而迎來意外利好。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的解讀頗具深意:此次調整是對市場促銷價格大幅波動的適配,意在引導理性消費,推動綠色可持續。拋開政策立意不談,其客觀效果已然清晰,新能源超豪車影響甚微,二手車前景豁然開朗。
可以預見,若車企拒絕在價格上妥協,部分潛在買家轉向二手市場將成為必然。當新車因稅負陡然拉開與二手車的價差,那些曾經可被忽略的“差額”,此刻變得尤為刺眼。
車叔總結
總的來說,在超豪華車消費稅門檻降至90萬后,國內好豪華市場的未來格局已然明朗。雖由消費者最終買單,但成本激增必然重塑其購買決策。最終的壓力,恐怕會重重落在那些主力車型恰好卡在新征稅區間上的車企肩頭。不過對普通消費者而言,這幕大戲雖精彩卻遙遠,說到底超豪華車的保有量終究有限,稅改的漣漪難以波及我們普通百姓的購車計劃。但對行業而言,這標志著中國汽車產業正從規模擴張轉向價值創造,而稅收杠桿將持續扮演關鍵角色。未來的競爭,不僅是產品力的較量,更是戰略眼光與創新能力的終極對決。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1711
07-22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1626
11-03
35
11-03
234
10-30
40
10-29
1748
10-28
57
10-28
16
10-27
71
10-27
1665
10-26
39
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