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力量:長安汽車如何打造核心競爭力
“回顧40年造車歷史,長安汽車始終把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貫穿到生產經營全過程各環節,始終緊跟國家發展戰略,深刻把握汽車產業發展規律,始終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始終堅持開放合作的國際化戰略,始終保持艱苦奮斗、創新創業的拼搏精神。”長安汽車品牌公關部高級經理屈曉甜在接受現代物流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創業 創造 創新
“長安汽車作為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重要參與者與推動者,始終保持同頻共振,經歷了三次創業、三次跨越的發展歷程。”屈曉甜說道。回顧四十年發展歷程,中國汽車工業實現了從跟隨到超越的歷史性飛躍。

上世紀80年代,中國汽車工業邁入發展的對外開放時期,越來越多的國外汽車企業來中國投資建廠。1984年,長安牌SC112微型廂式貨車和SC110微型載貨汽車下線,標志著長安汽車正式從一家軍工企業正式轉型為民用車生產企業,開啟了中國微型汽車的先河。在當時,長安汽車“無人、無錢、無技術”,靠著自籌資金,通過技貿合作進入汽車領域,逐步將微車市場做到國內第一。
隨著中國家庭轎車需求快速增長,長安汽車于21世紀初向乘用車領域轉型,大力發展自主品牌。為了實現核心技術自主,長安汽車堅持“再窮不能窮研發”,將每年銷售收入的5%投入研發,建立起覆蓋全球的“六國十地”研發體系。
2017年,長安汽車啟動第三次創業——創新創業計劃,提出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全面轉型,陸續發布了“香格里拉計劃”“北斗天樞計劃”“海納百川”全球化戰略,推動公司成為中國汽車智能化、電動化轉型的引領者,開啟長安汽車全球化新篇章。
屈曉甜介紹道,長安汽車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862年,是中國近代工業的先驅之一,更是自改革開放以來持續發展的汽車企業,實現了“從無到有、開創微車時代”“從微車到轎車、自主品牌崛起”“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轉型”的三次創業。
“創新求變、百折不撓”已成為長安汽車40年國產汽車工業化之路的最好寫照。長安汽車勇擔央企責任與擔當,以及清晰的戰略框架和戰略定力,結合創新的市場化機制,不斷地把自己融入到時代改革的浪潮中。研發驅動、開放合作、人才引領、文化之城也成為長安汽車持續創新與進步的動力來源。
智能 智慧 革新
隨著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進,我國將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任務。汽車產業是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汽車作為綜合集成諸多領域技術創新的全新產品,在新質生產力推動下將改變汽車產業生態,突破現有產業分類限制。
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邁上千萬級臺階,分別達到1288.8萬輛和1286.6萬輛,連續10年位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車已成為中國制造的一張“靚麗名片”。
長安汽車已掌握智能駕駛、智能底盤、下一代電池等大量核心技術,在新能源領域打造了“金鐘罩”電池,其自主研發的零下30度超低溫電池加熱技術,獲2024年中國知識產權發明專利金獎,在行業內首創插電、增程一體化技術,首創基于軟硬解耦的電池管理系統,集成度提升40%,成本降低35%……
特別是智能化領域,長安汽車開啟“北斗天樞2.0”計劃,構建了以智能駕駛、智能座艙、EE架構平臺為核心的技術體系。同時,長安汽車與華為、寧德時代等行業龍頭合作,推進關鍵技術聯合攻關,通過全球化人才戰略,引進國際頂尖技術專家,構建高水平工程技術團隊。
新能源汽車綜合了三電、人工智能、新材料、先進制造等諸多科技革命產物,實現了行業技術突破性變革。“我們始終堅持‘將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屈曉甜說道:“長安汽車將在三電、智能化、前瞻領域等方面發力。”
據介紹,長安汽車在全球31國1.8萬研發人員,17家科技公司,180個實驗室,以及行業唯一的智能安全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在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評價中研發能力連續七屆14年名列汽車行業前茅。掌握三電核心技術和智能化重要技術超2200項。近三年累計申請專利1.4萬余件,平均19件/天。
合作 發展 共贏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5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加速出海,出口85.5萬輛,同比增長64.6%。在智能化、電動化等多個核心領域構建領先優勢,成為引領全球汽車產業轉型的重要力量。與此同時,我國汽車產業也需根據新的汽車全球化形勢探索發展新路徑。
發展初期,長安汽車以合資合作形式引入了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給企業早期發展帶來重要推動力。當前,在自主品牌快速崛起的今天,合資品牌參與當前全球競爭的最優解,就是深化在中國的合作,反哺全球。“以馬自達為例,馬自達以中國區為發展基礎,通過和長安深度合作,將雙方在新能源、智能化等方面的合作范圍延伸至全球市場,并獲得了豐厚回報。”屈曉甜介紹道。
與此同時,自主品牌的崛起也給合資企業供應鏈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能源核心零部件國產化方面,如電池、芯片等,亟須構建本土供應能力;全球供應鏈管理方面,隨著國際化布局的推進,供應鏈的穩定性和成本控制面臨更大壓力;技術協同與創新方面,合資與自主品牌在技術路線上的差異,也對供應鏈的柔性化和協同性提出了新的挑戰。
為應對這些挑戰,長安汽車積極推進供應鏈優化升級,建立全球化供應鏈體系,確保關鍵零部件供應的穩定性,加強與本土供應商的合作,推動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深化與上下游企業的協同創新,共同應對行業變革。通過平衡合資與自主的關系,長安汽車不僅實現了自身的高質量發展,也為中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現階段,我國新能源汽車以全球化產業協作分工,形成產業鏈在全球化布局方面實現整體突破。“長安汽車作為中國車企技術創新的代表,在供應鏈出海中積極推動技術輸出,與當地供應商和合作伙伴共同開發新技術,提升產業鏈整體技術水平。”屈曉甜說道。
長安汽車深諳海外市場特殊性,在供應鏈布局方面采取“本地主義”策略,通過本地化采購、生產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同時增強與當地市場的協同效應,同時注重供應鏈與營銷服務鏈的全價值鏈協同,探索“研產供銷運”的一體化模式,確保產品在海外市場的快速落地。
目前,長安汽車在全球擁有14個制造基地、39個工廠,產品遠銷90個國家和地區。2025年,東南亞羅勇工廠一期工廠10萬產能投產,年底完成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地的共計6個KD項目陸續投產,合計海外可利用產能達46萬輛規模。

《 現代物流報 》( 2025年7月21日 4版)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337
07-22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71
08-15
207
07-22
0
11-09
0
11-09
0
11-09
43
11-09
36
11-09
61
11-09
46
11-09
31
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