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品牌為何在中國新能源市場“水土不服”?
點擊展示全部 
2025年,中國新能源市場滲透率已突破50%,自主品牌占據超70%零售份額,而主流合資品牌滲透率不足5%。這一格局背后,折射出合資品牌在新能源轉型中的深層困境。合資品牌長期依賴燃油車技術優勢,導致新能源領域投入不足。例如,多數合資車型仍采用Mobileye Q4芯片(算力2.5TOPS),而自主品牌已普及英偉達Orin(254TOPS),在智能駕駛硬件上形成代際差距。此外,豐田THS、本田i-MMD等混動技術雖成熟,但在純電平臺開發上滯后,如大眾MEB平臺成本較國產平臺高30%,直接影響產品定價競爭力。

自主品牌通過垂直整合模式實現成本優化,如比亞迪90%零部件自研自產,電池成本較合資品牌低15%-30%。反觀合資品牌,其供應鏈仍依賴全球體系,難以針對中國市場快速響應。例如,本田燁品牌因電池、芯片等核心部件采購成本高企,導致車型定價缺乏競爭力,即便降價也難以彌補前期成本劣勢。

中國消費者對新能源車的需求已從“續航焦慮”轉向“場景體驗”,而合資品牌仍停留在“油改電”思維。例如,日產Ariya、豐田bZ4X等車型在智能座艙、快充技術上落后于競品,而理想L系列、問界M7等國產車型則通過“冰箱彩電大沙發”、800V高壓平臺等配置精準切入家庭用戶需求。此外,合資品牌在渠道改革上行動遲緩,經銷商仍以燃油車模式運營,進一步削弱用戶體驗。

合資品牌在新能源市場的失利,本質上是技術、成本與需求三重脫節的結果。若無法在本土化研發、供應鏈整合及用戶體驗上實現突破,其在中國市場的生存空間將進一步壓縮。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109
05-15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比亞迪三季報:業績向好,海外與研發雙引擎驅動未來
161
11-04
騰勢N9以210km/h刷新魚鉤測試紀錄,安全是最大的豪華
117
09-21
3大底氣托底,比亞迪把L4級智能泊車,從PPT開進了現實生活
2511
07-10
我的全能夜行搭子——英睿TB2智能車載熱成像夜視儀
199
06-25
汽車內飾件鍍膜工藝換代潮加速:電鍍走下神壇,PVD正成新寵?
242
06-25
汽車智能化:駛向未來的科技快車
16
06-19
月銷23萬輛智駕車型的背后,比亞迪做對了什么?全民智駕是關鍵
172
06-13
中國汽車車市價格戰,其實九十年代就開始了
116
06-12
比亞迪無息欠款期縮至60天內,還有“彈藥”卷死同行嗎?
126
06-12
5月汽車產銷同比增長10%以上 插混車型產銷同環比均增
108
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