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轎車“反向”銷量:最多只有5臺,這些車確實賣不動了
9月各細分市場的銷量均已出爐,賣得好的車型一如既往的憑借過硬的產品力在市場上“大殺特殺”,而賣得差的車型卻是有著千奇百怪的“倒臺”理由。從排行榜倒序來看,9月的轎車市場中享域賣出5臺,高合HiPhi Z賣出4臺,軒度同樣賣出4臺,奔馳EQE則賣出3臺,而榮威CLEVER僅賣出1臺。這些車型在細分市場的表現均不盡如人意,似乎只剩“一口氣”吊著,隨時都準備“垮臺”了,今天我們就來重點看看曾經風光無限如今無人問津的幾款車。

首先來看看曾經轟動一時的高合HiPhi Z。作為高合汽車旗下的旗艦車型,高合HiPhi Z在推出之際確實引起了不小的熱議,其實放到現在來看,智能交互燈、電磁NT無框對開門設計、旋轉式中控屏、后排液晶屏等配置也算是挺前衛的。但作為一款高端電動車型,其售價較高,使得其目標消費群體相對有限,并且高合汽車之前的“爆雷”事件,如虛假宣傳、質量問題等,都嚴重損害了其品牌形象,想走高端路線但產品力跟不上確實是硬傷。

再加上由于之前的“破產倒臺”事件,消費者對高合汽車的信任度已經幾乎為零了。在購買高端電動車時,消費者往往會更加謹慎,選擇那些口碑好、品質有保障的品牌。因此,高合HiPhi Z乃至整個高合品牌在銷量上受到影響也就不難理解了。

其次再來看看爭議性較大的奔馳EQE。奔馳EQE作為奔馳品牌向電動化轉型的重要車型,承載著奔馳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期望。然而,在2024年9月,奔馳EQE的銷量僅為3臺,這無疑給奔馳的電動化戰略蒙上了一層陰影。奔馳EQE銷量差的原因復雜多樣,不過高價和性價比不足是較為關鍵的因素。盡管奔馳EQE基于全新的純電動平臺打造,但仍有消費者認為其技術成熟度不夠,甚至有人質疑其是否為油改電車型,這種技術上的疑慮也確確實實影響了消費者對奔馳EQE的購買決策。

并且在豪華電動車市場中,奔馳EQE面臨著來自特斯拉、蔚來等品牌的激烈競爭。這些品牌在市場上的表現更加出色,且擁有不低的品牌知名度和消費者信任度。相比之下,奔馳EQE在性價比方面可能并不具備明顯優勢。況且奔馳EQE在設計上還存在一些缺陷,如后排地板不純平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車內空間的舒適性和實用性。此外,奔馳EQE在車內系統和智能駕駛系統方面也不具備明顯的競爭優勢,這使得消費者在購買時可能會選擇其他更具性價比的車型。

雖然很難將奔馳與品牌認可度結合在一起,但事實卻就是如此。奔馳作為傳統豪華汽車品牌在市場上擁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受追捧度,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其品牌認知度可能并不如特斯拉、蔚來、理想等新興品牌。而且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不斷發展,消費者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消費者們更注重車輛的續航里程、補能便利性、車輛智能化等方面,而奔馳EQE在這些方面可能未能充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所以,奔馳EQE銷量差的原因確實不單只是售價高的原因。

最后再來看看有過短暫春天但很快又跌落谷底的榮威CLEVER了。作為一款微型車代步車,CLEVER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本應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然而,在2024年9月,榮威CLEVER的銷量僅為1臺,在新能源發展得如火如荼的當下,說實話這個銷量成績放在任何一臺在售的新能源車型上都不太有可能出現,但它就是實實在在的出現在了CLEVER身上,令人匪夷所思但細細想來也令人覺得在意料之內。

首先就是CLEVER從2022款車型推出后,并未持續進行更新迭代,這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顯得尤為突出。消費者在選擇新能源汽車時,往往更傾向于選擇那些技術更新、配置更豐富的車型。因此,榮威CLEVER在車型更新上的停滯著實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意愿。

其次,光從官方指導價對比來看,6.7999萬元的價格相對于同級別的微型車來說偏高,比如五菱宏光MINI EV的價格區間在3.28-9.99萬元、零跑T03的價格區間也在4.99-8.99萬元。要知道,預算5-6萬買微型車別說在今年、去年了,就算在2022年的市場中都有不少車型可以選擇。并且與同樣是微型車的如五菱宏光MINI EV,長安LUMIN等各大競爭對手相比,CLEVER在產品力和性價比方面并不具備明顯優勢。而且CLEVER的續航里程雖然足夠城市代步使用,但在同級別車型中也并不突出。所以,在品牌影響力、整體性價比不算高等多重因素的組合下,CLEVER逐漸淡出人們視野也是必然的事。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僅憑一時的創新和概念炒作是遠遠不夠的。消費者越來越理性,他們更加注重產品的實際價值、性價比以及品牌的可靠性。這些車型的失敗,不僅是因為價格高昂或性價比不足,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它們沒有真正觸及消費者的需求痛點,或者在品質、服務等方面存在明顯短板。
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新興品牌,都必須時刻保持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不斷傾聽消費者的聲音,持續改進產品和服務。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和忠誠。而對于那些已經陷入困境的車型和品牌來說,及時反思、調整策略、重塑形象,或許還能找到一線生機。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2537
2024-10-16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170
04-25
176
04-25
174
04-25
82
04-24
435
2024-11-06
402
2024-06-29
425
2024-05-20
892
2024-05-18
570
2024-04-30
611
2024-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