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評社|華晨中華被寶馬收購,下一個會是北汽嗎?
中華被寶馬收購,下一個會是北汽嗎?">
車評觀察 《車評社》第455期
前言:有些品牌,活著活著就沒了…
8月31日,華晨集團等12家企業實質合并重整案召開了第二次債權人大會。會上,寶馬中國收購“中華”汽車品牌等三項議案,經由債權人表決通過。
至此,華晨集團破產重組又有了新進展,而結果就是“中華”也將成為繼一汽馬自達之后的又一個即將消失的汽車品牌。

收購“中華”,造車資質才是重點
據悉,寶馬中國將收購中華品牌汽車生產相關部分資產以及華晨汽車制造股權,其中包括土地使用權3項,價值2.4億元;房屋建筑物19項和構筑物20項,價值7億元;機器設備179項,價值2.93億元;以及華晨集團持有的華晨汽車制造有限公司100%股權,由于資產與負債相抵,價值0.45萬元,合計12.33億元。
寶馬中國相關負責人也向外界表示,“我們希望以實際行動支持華晨集團的重組。該項目仍在有關部門的審批過程中。”
另外,有接近這一交易的知情人士透露,寶馬中國16.33億元的價格基本公允,首先資產部分的出價和評估價格相當,為12.33億元,其次還有4億元的溢價,這是為整車生產資質支付的價格。

其實說到被收購的原因,主要還是華晨集團的償債壓力太大,目前負債總金額是資產評估市場價值的約2.5倍。
去年10月,華晨集團因發行的10億元私募債券到期違約爆雷,并于11月被債權人之一的格致汽車依法向法院提起破產重整申請。
隨后,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債權人對華晨集團的重整申請,華晨集團正式破產重組。
截至2020年11月20日,“中華”汽車品牌生產相關部分資產為12.33億元。
另據華晨集團管理人在二債會上介紹,截至2021年8月13日,共計有6005家債權人向管理人申報債權,申報債權金額約543.13億元,管理人經審查初步確定及暫緩確定的債權金額約499.83億元。
此外經調查,預計職工債權及未申報債權約120.01億元,因此,華晨集團等12家企業的預計負債總金額為619.84億元。

自主虧損,一直離不開寶馬
此前,曾有評估機構在評級報告中指出,華晨集團的利潤主要來源于華晨寶馬,疫情下自主品牌乘用車產銷量、業務收入下降,獲利能力仍較弱。根據其財報數據,2015年~2019年,華晨中國剔除華晨寶馬利潤分成后的虧損分別為5.4億元、6億元、8.6億元、4.2億元和10.64億元。

自主業務的連年虧損成為華晨翻身的絆腳石,那么如果沒有寶馬,華晨還剩下什么?
資料顯示,目前華晨集團在遼寧、四川和重慶建有6家整車生產企業,2家發動機生產企業和多家零部件生產企業;
擁有4家上市公司:華晨中國汽車控股有限公司(1114.HK)、上海申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00653.SH)、金杯汽車股份有限公司(600609.SH)、新晨中國動力控股有限公司(1148.HK),160余家全資、控股和參股公司,在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海外KD工廠。

此外,旗下有“中華”、“金杯”、“華頌”三大自主品牌以及“華晨寶馬”、“華晨雷諾”兩大合資品牌,產品覆蓋乘用車、商用車全領域。
不過,看似龐大的華晨汽車集團,真實的業績數據卻慘不忍睹。因為華晨汽車集團的利潤主要來自持股30.43%的華晨中國,而后者的盈利又嚴重依賴華晨寶馬。
如今,從東北汽車工業的代表企業、員工總數4.7萬人、資產總額超過1900億元到如今以“重組”收尾,華晨汽車集團的命運或許早已注定了。
就華晨汽車集團的現狀,不免令人想起同一天的另一條消息,“北汽股份上半年收入903億元,北京奔馳貢獻97%,自主品牌虧損25億。”

北汽,會是下一個華晨嗎?
真是無巧不成書。
8月31日,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01958.HK,以下簡稱“北汽股份”)交出了一份營收和利潤雙增長的上半年財報,不過嚴重依賴旗下合資公司北京奔馳。

北汽股份上半年收入為903.75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778.54億元增長16.08%;實現凈利潤27.58億元,同比增長163.5%。
值得一提的是,北汽股份上半年營收和凈利潤的增長,主要得益于北京奔馳銷量的增長。其中,北京奔馳營收占比超97%,北汽股份患上“依賴癥”!

與之相對應的銷量同樣難以啟齒,在2021年上半年,北汽集團自主品牌銷量持續走低,尤其是自主乘用車品牌銷量降幅達到了31.6%,在15家汽車集團中墊底。
其中,北京品牌在2020年全年銷量下滑51%的基礎上,2021年上半年再度同比下滑21.1%;最令人失望的要數北汽新能源(北汽藍谷),作為北汽集團轉型重頭戲的北汽新能源在今年6月份的銷量僅為1585輛,上年同期3008輛,同比下降47.31%;本年累計銷量6959輛,2020年同期銷量14700輛,同比下降52.66%。

此外,從近幾年的銷量中可以看出,北京汽車的自主品牌占比越來越小。特別是在北京現代銷量嚴重腰斬的情況下,自主品牌的占比不升反降,下滑更為嚴重。
更糟糕的是,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北汽集團上半年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為4.6萬輛,同比下滑31.6%,增速在15家汽車集團中排列倒數第一,而且是與華晨集團(下滑3.7%)并列的兩個銷量負增長的汽車集團。
可以看出,北汽與華晨汽車集團的現狀是何其的相似。
對了,還有不利消息,接踵而至。
2021年將會是合資股比完全開放過渡期的最后一年,一年以后,合資股比限制將不復存在。

也就是說,明年外資品牌在合資車企中可以爭取更多的股權,甚至有機會在國內單獨建廠了。
而像華晨與北汽一樣,躺著數錢的日子或將成為過去式。那些背靠利潤奶牛卻不思進取的企業,也終究迎來屬于它們的黑暗時刻。
如今,華晨中華被寶馬收購,北汽與奔馳“調整股比”的日子還會遠嗎?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3738
2021-09-01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1372
2020-11-27
1328
2020-04-30
1167
2020-02-24
1099
2019-12-30
864
2019-08-07
2026
2019-02-25
1121
2017-10-19
1731
2017-09-09
1532
2017-07-15
8370
2017-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