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新勢力”紛紛獨立,能否真正實現突圍?
如期開幕的廣州車展本該被視為是一種“復蘇”的象征,但誰也未曾想到,車展當日最熱的話題并不是某個展臺的某款新車,而是華晨暴雷以及被粉絲包圍的沃爾沃展臺“花花的世界”。
一邊是蕭條,一邊是狂歡,以往被稱為“車市風向標”的廣州車展,呈現出了與幾年前迥然不同的景象,智能化電動化時代降臨,似乎每一家車企都必須在車展上“拿出點兒東西”,才算有資格出席這場盛會,如若不然誰還會愿意去展臺上駐足留步。
而對于中國汽車品牌而言,高端化的話題就等同于“品牌向上”,而品牌向上是擺在所有中國汽車品牌面前的必答題,只有品牌向上轉型成功了,路才能越走越寬。為此,許多車企都在不余遺力的打造自己的獨立品牌,并以此來實現品牌高端化、智能化,而這一次廣州車展上這種獨立品牌的趨勢似乎迎來了集中爆發。
廣汽埃安品牌獨立,榮威R標品牌獨立,江淮瑞風系列成單獨品牌.......“品牌獨立”似乎就像是廣州車展上的一股風,風吹所及之處都在談“獨立”。
那么當人人都在談“品牌獨立”、“走高端”時,曾經那些中國品牌美好的高端化向往真的還會實現嗎?在智能化電動化風靡的時代,做到了“品牌獨立”便可以真正的實現突圍嗎?
數據是不會說謊的,翻閱10月份的新能源汽車榜單便會發現,前十名上榜者只有五菱宏光MINI EV、歐拉R1、奇瑞eQ等幾款A00級純電小車。顯而易見,在當下的電動化年代談高端,傳統車企終究還是行動有所遲緩了,這也許也是牽制于牽一發而動全身變革的艱難,也許是在電池安全的糾結中躊躇不前。
或許是看到了如火如荼的造車新勢力,市值超越寶馬的蔚來、如日中天的理想,在電動化浪潮中,一躍成為中國車企中高端電動化的代表,在艷羨別人的同時傳統車企也瞬間覺醒,必須做出一些改變。
終于,在廣汽新能源的“主戰場”上,廣汽新能源官宣,埃安品牌作為高端智能品牌正式獨立,與廣汽傳祺一起組成廣汽集團自主品牌“雙子星”,而這一獨立計劃,在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看來,早在三年前在企劃廣汽新能源的時就在謀劃打造一個獨立的品牌,換言之,在“獨立品牌”和啟用全新品牌這件事上,廣汽埃安已經低調部署和執行了三年。
此時,廣汽埃安在市場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成為最快實現10萬輛產銷的智能汽車企業,這也為品牌獨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至于為何要選擇品牌獨立,古惠南認為,“對于大型汽車集團而言,傳統汽車品牌和新能源汽車品牌一起傳播,會對消費者造成認知上的困難。 ”
而廣汽埃安副總經理肖勇將廣汽埃安品牌獨立,視為其將“打開很多想象空間”:首先,是品牌高端化,要想成為新能源引領者必然就會面臨著產品和品牌高端化的問題,而其肩負的使命是要成為“汽車界的華為”。廣汽埃安的目標是未來8~10年時間,成為世界級科技型企業;其次,廣汽埃安作為獨立品牌運營之后,未來在商業模式、社會資本都將有更多運作和發展的空間。
此外,整個廣汽集團也看到了未來十年新能源汽車在智能化、電動化方面的發展趨勢以及潛力,全集團將更加聚焦業務并投入更多的資源來進行賦能智能網聯化新能源汽車的研發與發展。
事實上,廣汽傳祺已是廣汽集團“雙子星”戰略中沖高的一個典型樣本,廣汽乘用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廣汽傳祺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勇透露了一組數據,廣汽傳祺的單車平均利潤率已超過了東風日產,同時,廣汽傳祺20萬以上的中高配車型已占據了很高的比例。
而廣汽埃安能否真正的實現沖高端?還需要靠接下來的銷量來告訴大家答案。
無獨有偶,這一次廣州車展上,4號館內有一個全面煥新的“R汽車展臺”呈現給大家,引起了外界的關注,畢竟在R標剛推出時,定位僅僅只是上汽榮威品牌旗下的一個系列,而并非獨立的品牌。
如今,R標已正式獨立,其使命便是高端化。上汽將R標稱為造車新勢力的“國家隊”,市場打法將有別于傳統模式,而只有組織架構更加獨立,品牌文化和運作模式被認為才能夠更有效的改變,這也被認為是R品牌獨立運作之后的關鍵。
實際上,R標獨立運作之后,依然歸屬于上汽乘用車體系,在組織架構上與榮威和名爵是平行的關系。而R品牌的獨立,也令人聯想到尚在襁褓之中的“L品牌”,其定位也是打造高端電動車品牌,而此項目也將成立獨立公司,通過市場化的資本方式運作。
不過,R品牌從誕生至今,僅僅幾個月的時間,已經完成品牌成立、推出兩款車型、服務體系構建等一系列動作,這樣的速度已遠超越了造車新勢力,這也與傳統車企背后的研發制造體系積累無不關系。
盡管R品牌獨立的發展速度很快,但國內中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用戶能否真正的迅速接受R標還需打一個問號。
如果說新能源汽車品牌獨立是為了搭上電動化風口上的“順風車”,而廣州車展期間,江淮汽車也宣布旗下瑞風系列將獨立成單獨品牌,主打高端商務車市場,并采用全新獨立品牌Logo-“refine”。
瑞風作為江淮品牌下的老牌、重磅系列,自推出后就獲得了非常多消費者的認可,其銷量在商務車領域中占據著不容小覷的地位。瑞風品牌在獨立后將在現有車型矩陣上衍生出M、L兩大系列車型,而為了穩固產品定位,瑞風初期并不會放棄經濟實惠的實用性車款,所以高性價比的路線就由M系列負責;另一方面L系列則承載著瑞風品牌向上的任務。
顯而易見的是,中國汽車品牌向上的目標從未停歇過,從觀致到WEY、領克到幾何以及北汽ARCFOX、東風嵐圖,其中不乏有失敗者,而當中國汽車品牌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品牌向上”就成為必然訴求,盡管當下中高端陣營的競爭日漸激烈,但誰心里也明白高端新能源市場依舊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可中國汽車品牌的沖高之路,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而對于本身正在攀爬的傳統車企們而言,更為可怕的是那些本身擁有巨大基盤的車企巨擘們已經宣布ALL in電動化了。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選擇獨立品牌沖擊高端就真的能夠實現品牌向上突圍嗎?
顯然,當下已吹響自主品牌沖高“號角”的他們,只能“進”、不能“退”,因為倒退是沒有出路的。
文/封甜甜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3191
2020-11-25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2979
2022-05-03
3907
2022-02-05
3162
2022-01-20
2826
2021-07-16
3296
2020-12-11
5159
2020-12-06
7124
2020-09-01
5420
2020-08-28
1680
2020-08-20
5697
20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