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膺最愛吃“鴨蛋”品牌,華頌到底怎么了?
尼彩曾經說: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華頌就像是掉進了這樣一個怪圈。
華頌是華晨旗下推出的高端品牌,也可以說是一個每年都會吃次“鴨蛋”的汽車品牌,它自2015年品牌成立之后,兩年的時間內,也不過僅有一款華頌7還在市場中浮沉。
從市場表現上來看,華頌7在2016年其累計銷量4500輛,2017年前8個月累計銷量則僅為2200輛。
其中,今年6月份單月,該車賣出2002輛,7月份賣出17輛,8月份則為零。
猶記得華頌7在2015年底曾出現過月銷超過4000輛的高峰,但是據業內人士透露,該銷量并非私人購車銷量,而是租賃公司以及大客戶的批量購買。
華晨旗下的確是成立了華頌7商務租賃公司,在全國11個中心城市和4座大城市投入約2萬輛,希望通過租賃的形式來打開市場。
華頌7一次又一次的觸底,且根本不見反彈的跡象,它的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
我們不妨從華頌7這款車的本身來看,華頌7作為市面上為數不多的MPV車型,它的定位是高端商務路線,目標也是成為國際高端品牌。
但是我們不得不說,華頌7的定位出現了嚴重的偏差,高端商務MPV就目前情景來看,是根本不符合國情和市場規律的。
雖然近兩年MPV車市,五菱神車和寶駿等以走量為基本原則,似乎煥發了MPV的春天,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五菱和寶駿都是立足于三、四、五線城市等局域市場,以十萬元不到的實惠價格,以及科技感強大的豐富配置來贏得消費者的青睞。
而對于高端MPV車型來說,大家的處境似乎都不怎么好,市面上銷量不錯的車型除了別克GL8和奧德賽等等積累了一定人氣和口碑的老牌車型之外,其他的產品都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處境。
在這樣的市場大環境下,華頌7想要打破高端MPV這層壁障,就顯得有些“不識時務”了。
對于華頌7的妄念,主要的問題還是在于它本身的產品力并沒有能夠達到大眾對于高端MPV的期望值。
華頌7對外的宣傳一直包含三點:第一是搭載了寶馬2.0T發動機;第二是先進的工藝水準;第三則是國際級的服務。
我們從第一點來看,強勢宣揚搭載了寶馬的2.0T發動機,真的能夠成為市場銷售的“靈丹妙藥”么?
這話并不盡然。若是放在以前,拿出BBA的名頭搞點事情,或許大家還會欣欣然的配合,但是就現在而言,單靠寶馬2.0T發動機的噱頭已然不能說服。
為什么這樣講呢?
一方面,中高端MPV市場是一個品牌驅動的市場,而不是單純產品力驅動,不是說產品力不重要,而是品牌比產品力要重要。
中高端MPV市場長久以來一直處于“寡頭”局面,別克GL8幾乎壟斷了中高端MPV市場。之所以會呈現這樣的局面,就是因為品牌因素。
別克GL8是國內最早的中高端MPV車型,甚至中高端MPV就等于GL8,已經成為很多用戶的共識。長久的積淀、強大的產品力、通用的品牌背書,成就了別克GL8今天的地位。
但華頌7就不一樣了。
雖然,有寶馬發動機的技術背書,但是沒有BMW的品牌背書,如果華頌7掛著BMW的Logo,那么絕對不會是今天的慘淡。
這就是為什么用了寶馬的發動機,也沒有讓華頌7“出頭”的重要原因。至于工藝的維度,這是華頌7另一個悲傷的“段落”。
工藝的先進并不是只靠自己的宣講就可以坐實了,你得經得起市場的驗證吧。可惜,華頌7連得到市場驗證的機會都沒有。
僅靠慘淡的銷量和偶爾的租賃車公司訂單,華頌7勉強吊住一口氣。沒有市場支撐,工藝先進最后也不過成為自我安慰的借口。
至于服務,我們清楚華頌7這是想“復刻”雷克薩斯的成功之路,畢竟,年輕的雷克薩斯和英菲尼迪,之所以可以在一票老牌豪華品牌中殺將出來,靠的就是“服務”這個法寶。
但我們不要忘了,得益于豐田的操盤,雷克薩斯在北美沒有任何品牌包袱,而不似華頌7背后站著一個日漸邊緣的“華晨”。
國際化的服務聽上去很像那么一回事,但是服務并不能成為一款車真正的賣點,頂多算一個附加項目,而消費者們在選車之時更多的還是看中產品的品價比和性價比,這也是華頌7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這也是為什么華頌7打出服務牌,卻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
——這款車都沒有進入到消費者的視線或者購車清單,我們更奢談用服務來吸引和拴住消費者了。
最遺憾的是,華頌7野心太大,要一口吃成個胖子,無論是定位,還是定價,都瞄準了別克GL8,品牌的向上在這一點上無可厚非,但這未免有些太過于“不自量力”。
華頌7上市的官方指導價格在23.77萬-28.77萬之間,這個價格相比較合資競品絲毫沒有價格優勢可言。
這對于一直靠低價吃透國內市場的自主品牌來說,華頌7顯然是走了一步“險棋”,但這步棋兇險都應驗了,卻絲毫沒有禍兮福所致的收益。
消費者不買賬,華頌7就失去了絕大部分意義,畢竟并不是每一個品牌都能像路特斯、道奇,單靠消費者的信仰就足以支撐其存在。
最后我們回歸到華頌這個品牌上來,它是華晨推出的面對國內市場的高端品牌,就像吉利推出了領克,長城推出了WEY的意義是一樣的,但是在最終的方案實施上,華頌卻和這兩個品牌相差甚遠。
吉利推出領克我們可以看到是李書福的戰略意圖,也是在收購沃爾沃之后的強勢輸出,起點是吉利和沃爾沃共同研發自主技術,構建的類似大眾集團MBQ豪車平臺的CMA架構。
長城推出的WEY則是在長城哈弗系列SUV坐穩國內SUV市場的龍頭老大,進而延伸出的制造國人能夠買的起的豪華SUV的念頭,而WEY的基礎就是哈弗系列的“死忠”,它有著無可匹敵的消費者根基。
但是反觀華頌,它并沒有如WEY一樣的消費者基礎,也并沒有如領克一般的沃爾沃背書,它唯一拿得出手的似乎就是做國內高端品牌的一腔熱血了。
華頌錯就錯在不該在沒有用戶口碑積累,沒有產品品質積累的前提下,直接跨過了產品去做品牌。這不禁讓人想起了PPT造車的游俠,吹牛不打草稿的奇點,以及大干快上的觀致!
借助著華晨寶馬的豐厚盈利,華晨一直沒有嘗過置之死地的滋味,現在,祁玉民卸任,寶馬也“相親”長城,華頌的寒冬還遠嗎?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1121
2017-10-19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3738
2021-09-01
1372
2020-11-27
1328
2020-04-30
1167
2020-02-24
1099
2019-12-30
864
2019-08-07
2026
2019-02-25
1731
2017-09-09
1532
2017-07-15
8370
2017-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