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汽車】一汽-大眾3000萬輛達成,大眾品牌如何成絕對主力?

站在時代變革的十字路口,一汽-大眾3000萬輛的下線不禁讓我們發(fā)問:什么是穿越周期的力量?
在《E汽車》看來,答案其實藏在大眾品牌“守品質之正,創(chuàng)智能之新”的長期主義里。它用34年時間,將德國標準中國化、中國需求品質化、燃油汽車智能化,共同匯聚成國民選擇的共識。
本文首發(fā)于E汽車 未經(jīng)授權 不得轉載
文|E汽車記者 樂魚
編輯|十三叔
2025年10月30日,晚上8點,在長春·一汽-大眾生產(chǎn)基地,一汽-大眾第3000萬輛新車正式下線,這標志著中國乘用車企業(yè)首次突破3000萬輛大關。
如果將這3000萬輛車首尾相接,長度足以繞地球赤道1.5圈;如果將它們停滿足球場,需要6萬個標準球場;如果每天換開一輛不同的一汽-大眾汽車,需要8.2萬年才能開一遍。
但這些數(shù)字游戲,遠不能詮釋3000萬輛的真正含義。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數(shù)字疊加,而是一汽-大眾持續(xù)34年的品質長征,是中國制造業(yè)轉型升級的生動注腳,也是改革開放成果在工業(yè)領域的具體體現(xiàn)。
而在這個屬于“一汽-大眾”的高光時刻,我們有必要將目光鎖定在這場偉業(yè)的主力軍——大眾品牌。正是它以超過接近七成的銷量貢獻,鑄就了一汽-大眾3000萬輛的底座。
基本盤:規(guī)模化信賴的構建
在一汽-大眾邁向3000萬輛的征程中,大眾品牌作為主力軍,貢獻了超過2000萬輛的銷量。這個數(shù)字背后,是千萬中國家庭對“德國工藝+中國智造”的深度認可,也是中國汽車市場最稀缺也最寶貴的資產(chǎn):規(guī)模化信賴。

這種信賴并非一蹴而就。
它始于第一輛捷達風靡全國時所建立的原始品質認知,“皮實耐用”是諸多中國用戶對大眾品牌的第一印象。
隨后,寶來、速騰、邁騰等一代代“神車”陸續(xù)登場,并且在各自細分市場長期占據(jù)領先地位。其中,速騰累計銷量突破430萬輛,穩(wěn)居A+級轎車市場榜首;邁騰累計銷量突破270萬輛,持續(xù)引領B級車市場;探岳家族也成功突破100萬輛大關,躋身中型SUV市場前三……是它們一起將德系的工藝標準,變成了中國用戶可感知、可驗證的日常體驗,從而成功將一汽-大眾“開不壞”的口碑不斷強化、迭代和升華。

正是這種廣泛的價值認同,支撐起龐大的產(chǎn)銷規(guī)模,進而反哺整個供應鏈、生產(chǎn)制造和人才體系,形成了一個“信賴-規(guī)模-體系-更可信賴”的增強回路,成為推動中國汽車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力量。
同時,這是大眾品牌助力一汽-大眾達成3000萬輛的底層邏輯。
進化:從技術引進到價值共創(chuàng)
作為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合資品牌之一,一汽-大眾大眾品牌始終堅持“在中國,為中國”的發(fā)展戰(zhàn)略。可以說,大眾品牌的故事,是一部從“拿來主義”到“共同進化”的演化史。
早期,剛剛進入中國汽車市場的時候,大眾品牌以“德國原版”技術的完美復刻贏得用戶的信賴。
但它的真正智慧,在于沒有止步于此。當其他品牌心中的天平還在“原汁原味”與“完全本土化”之間搖擺不定的時候,大眾品牌找到了一條適合其長期發(fā)展的中間道路:堅守德系工藝的“神”,形塑中國需求的“形”。
一方面,大眾品牌是原汁原味德系品質與工藝的堅守者。在成立的三十幾年里,它有三個核心的技術堅持。
其一,堅持德國制造的技術和管理體系,把控質量和工藝標準,從源頭保證一個產(chǎn)品的品質;
其二,堅持德國大眾全球統(tǒng)一的安全標準,并且在此基礎上,圍繞著生產(chǎn)研發(fā)、量產(chǎn)、售后的“三道防線”,構建起了一整套全生命周期安全體系;
其三,堅持德國大眾統(tǒng)一的質量認證體系,每一款新車在量產(chǎn)前都需經(jīng)歷嚴苛的實車測試:45周8000公里爛路強化、30萬公里模擬耐久交變、高寒高溫高原“三高”極限環(huán)境挑戰(zhàn)。其中,10萬次車門開關試驗超出行業(yè)標準三倍,獨創(chuàng)的康采恩腐蝕試驗更確保車身具備12年防銹蝕能力。這套被工程師稱為“足月車”的完整測試流程,是一種超越營銷的長期主義,也是對用戶生命安全的最高尊重。

另一方面,大眾品牌還會依據(jù)中國市場需求進行本土化創(chuàng)新。
比如,針對中國家庭用戶對空間的需求,大眾品牌推出攬境等大空間車型,其車身尺寸全面加長,得房率高達87.2%。
在底盤調校方面,大眾品牌充分考慮中國復雜的路況和消費者的駕駛習慣,對懸掛系統(tǒng)、轉向系統(tǒng)等進行優(yōu)化,使車輛在保證操控性的同時,擁有更好的舒適性和通過性。
在智能化領域,大眾品牌同樣走在行業(yè)前列。以今年上市的全新探岳L為例,它在保留德系機械素質優(yōu)勢的同時,為燃油車注入智能化內核,其搭載的IQ. Pilot高階智駕系統(tǒng)與5+X多屏交互座艙,讓燃油車主也能享受到智能化帶來的便捷與安全,打破了“燃油車=智能化洼地”的固有認知。
在銷售與售后環(huán)節(jié)更是推出了“匠心服務”理念,憑借一以貫之、刻入德系基因的極致嚴謹,為用戶提供專業(yè)、可靠的服務。此前,有一位邁騰用戶對《E汽車》表示:“因為卓越的服務,他特別愿意推薦朋友到大眾品牌門店保養(yǎng),即便是其他品牌車主也可以在這里得到優(yōu)質的服務。”
至于在車輛賣出后可能出現(xiàn)的質量、品質問題,大眾品牌也做出了充分的預判和保證。圍繞著車輛的全生命周期率先推出了全系燃油SUV限時“雙終身”質保政策,后來在全新攬境上升級到“四終身”質保政策。《E汽車》認為,這種愿意為用戶兜底的做法,堪稱為行業(yè)表率。

破局:在顛覆時代重定游戲規(guī)則
當汽車行業(yè)進入電動化和智能化的競備賽,大眾品牌展現(xiàn)出了一種難得的戰(zhàn)略定力,它沒有盲目放棄自身優(yōu)勢,而是在堅守基本盤的同時積極轉型,成為一汽-大眾面向未來、沖擊新能源市場的核心力量。
尤其是當大眾品牌洞察到“燃油車被排除在智能化之外”時,率先提出了“燃油車也可以很智能”的鮮明主張,并且,發(fā)布清晰的“燃油車三步走”智駕路線圖,從而向市場宣告:智能化不是電動車的專屬,而是所有先進汽車的標準配置。目前,它正在將自己在燃油車市場的龐大存量用戶,轉化為智能化普及的第一批受益者,從而在新時代延續(xù)其領導力。

除此之外,大眾品牌還在其主流車型上推動數(shù)字化座艙的下沉,讓更多消費者享受到數(shù)字化帶來的便捷與樂趣。比如,全新一代邁騰、全新高爾夫等車型,都搭載了最新的數(shù)字化座艙系統(tǒng),通過手機可以遠程控制車輛、查詢車輛狀態(tài)等,實現(xiàn)了車輛與手機的無縫連接,讓更多消費者享受到數(shù)字化帶來的便捷。
在電動化領域,大眾品牌的ID.家族承接過往的品牌勢能,表現(xiàn)出色。駕趣安全純電SUV ID.4 CROZZ穩(wěn)居合資純電SUV細分市場第一,累計銷量達15萬輛,助力一汽-大眾ID.家族累計銷量跨越20萬輛里程碑。今年上海車展亮相的ID. AURA概念車,更是展示了大眾品牌在電動化領域的最新成果和未來發(fā)展方向。
寫在最后
一汽-大眾3000萬輛的豐碑上,刻的是“大眾品牌”的名字。未來,大眾品牌依然是一汽-大眾這艘巨輪駛向下一片星辰大海的核心引擎。
縱觀大眾品牌在中國的發(fā)展,其最深的護城河,并非某一款爆款車型,也非一項單項技術,而是它構建的難以復制的體系化能力。
這套體系將德系的標準化能力,與中國市場的規(guī)模化需求相結合;全球的技術視野,與本土的敏捷創(chuàng)新相結合;對品質的剛性堅守,與對需求的柔性適應相結合;在燃油車領域的持續(xù)進化,與在電動車領域的堅決轉型相結合。
3000萬輛,是一個時代的豐碑,但更應是一個新旅程的起點。在未來“油電同智”的新賽道上,大眾品牌最大的優(yōu)勢,依然是這套經(jīng)過34年淬煉的、深度融合了“德國匠心”與“中國速度”的體系化造車能力。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wǎng)絡,感謝原作者。
0
11-11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52
11-11
2793
11-03
94
11-03
599
11-03
2065
11-01
8038
11-01
8329
11-01
8427
11-01
8291
11-01
63
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