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復討論,5輪之后才上馬!小鵬的增程走來的不易
當何小鵬在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會上說出“增程方案經過五輪激烈討論才最終上馬”時,臺下的媒體席里響起一陣輕微的驚嘆。這位以“技術極客”形象示人的CEO,罕見地袒露了小鵬汽車在動力路線選擇上的掙扎——這家以純電技術起家的新勢力,為何要在成立十年后突然轉向增程式賽道?答案藏在五次關鍵會議的細節里。

第一次討論發生在2023年春天。彼時小鵬G9因定價失誤陷入銷量危機,團隊內部開始反思技術路線的單一性。“當時市場部拿出一組數據:三線城市用戶中,68%的人把‘續航焦慮’列為不買純電車的首要原因。”一位參與會議的工程師回憶道。但純電派立刻反駁:“增程技術是過渡方案,不符合小鵬‘智能電動車’的定位。”這場爭論從下午兩點持續到深夜,最終以“繼續觀察市場”草草收場。

第二次轉折出現在2024年初。理想L7憑借增程式動力月銷突破兩萬,問界M5緊隨其后,而小鵬P7i的銷量卻因充電網絡覆蓋不足在北方市場遇冷。“有用戶反饋,冬天從北京到張家口滑雪,中途必須找充電樁補能,而競品可以直接燒油到達。”產品經理展示的用戶調研報告,讓會議室里的空氣突然凝固。這次會議雖然沒有形成結論,但技術團隊開始秘密研發增程器與800V平臺的兼容方案。

第三次,當測試車裝上1.5T增程器后,純電派工程師發現了一個致命問題:增程器啟動時,車內噪音比純電模式高出12分貝。“這完全違背了小鵬‘靜謐座艙’的核心賣點。”噪音控制專家拍著桌子喊道。但動力系統負責人隨即展示了一組數據:通過雙層隔音玻璃與主動降噪技術,實際駕駛中增程器介入時的噪音僅比純電模式高3分貝,幾乎不可察覺。這場技術辯論持續了整整三天。

第四次決策發生在2025年春節前。小鵬測試團隊發現:在-25℃的極寒環境下,增程版G6的純電續航仍能達到287km,綜合續航1380km,而同等條件下純電版續航衰減超過40%。“這不是簡單的技術選擇,而是關乎用戶能否在春節順利回家。”

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討論在2025年3月何小鵬終于拍板:“我們要做的是讓用戶忘記動力類型,只記住小鵬帶來的出行自由。”五個月后,搭載55.8kWh電池與325km純電續航的G6增程版登陸工信部目錄,這款經歷過五次生死辯論的車型,正用技術細節重新定義“兩腿走路”的戰略內涵——不是左右搖擺的妥協,而是對用戶需求的深度敬畏。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1650
11-11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1723
11-11
70
11-07
73
11-05
77
11-05
56
11-05
124
11-02
1744
10-04
27
09-30
195
09-29
90
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