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新車申報爆冷!車企們要集體“躺平”?誤會了!
11 月份申報新車剛剛出爐,但結果讓人大跌眼鏡。
往年年底向來是車企集中釋放“大招”的關鍵期,眾多計劃于次年推出的戰略級新車會扎堆申報,以此提前鎖定市場關注,為來年一季度的銷量沖刺預熱,去年的小米 SU7 Ultra、小米 YU7、全新小鵬 G6、零跑 B10 等車型均是如此操作。
然而今年畫風突變,工信部最新申報名單里,新能源車型大多是現有產品的改款或配置微升級,真正基于全新技術平臺、搭載突破性創新的重磅新品近乎斷層。

改款小鵬 MONA M03|圖源:工信部
為何在理應沖刺銷量的關鍵節點,車企卻集體選擇了“保守”?
在電車通看來,這一現象的背后,是新能源行業從“增量搶灘”到“存量深耕”的邏輯換擋。
從 2018 年 1 月的 1.42% 起步,國內新能源車市的滲透率在 2024 年 7 月首次突破 50% 大關,今年的滲透速度更為迅猛,9 月的新能源滲透率沖至 58.37%,直接創下歷史新高。
新能源車早已不是“小眾選擇”,歸根到底,新能源車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比同級燃油車低太多,比如補能成本、時間成本、保養成本等,再加上部分城市的免限行、停車優惠,實惠看得見摸得著。
市場變了,玩法也得跟著變。新能源車市逐步進入存量競爭階段,消費者對新車的期待閾值提升,普通小改款根本滿足不了。
因此,沒有重磅新車的 11 月,并非車企缺乏創新動力,而是行業布局邏輯早已悄然重構 —— 車企不再執著于年底發布新車,而是將新品發布的核心陣地前移至前三季度,通過提前卡位搶占市場先機,從而拉高全年的銷量。
年底新車荒,只因頭部車企集體換擋?
這一趨勢在頭部汽車品牌中體現得尤為鮮明。電車通留意到,比亞迪、吉利銀河、鴻蒙智行、蔚來等品牌,均已將全年戰略新車的發布窗口鎖定在前三季度,將第四季度完全留給終端交付與銷量沖刺。
而提前布局的策略,也為這些品牌帶來了亮眼的市場回報:比亞迪前 10 月的累計銷量高達 3701852 輛,持續領跑行業;吉利銀河前 10 月累計售出 100.2 萬輛,同比大漲 187%,增長勢頭迅猛;鴻蒙智行在 10 月份交付 68216 輛,創下單月交付量歷史新高,市場認可度快速提升。
就連“必須在第四季度盈利”的蔚來,主動將往年年底舉辦的 NIO DAY 提前至今年 9 月,并同步推出了蔚來今年最后一款重磅新品蔚來 ES8。這一調整成效顯著,其 10 月交付量突破 40397 輛,同比增長 92.6%,首次邁入月銷 4 萬大關,為兌現“四季度盈利”目標奠定了基礎。

圖源:蔚來官方
同為新勢力陣營,理想也選擇在下半年推出 i6、i8 兩款 i 系列車型,而小鵬與零跑則將 X9 超級增程、Lafa 5等少數新品放在年底上市,發布節奏稍長一些。
可以看出,這些頭部品牌都踩準了“前三季度布局、年底沖銷量”的新車節奏,但同樣的時間節點選擇,背后的戰略邏輯卻不盡相同。
比亞迪展現的是“全能型選手”的打法。借助垂直整合的產業鏈帶來的成本控制力,以及持續迭代的 DM-i、e 平臺 3.0、CTB、云輦、天神之眼等核心技術,構建起覆蓋主流價格區間的“產品帝國”。從方程豹鈦 7、騰勢 N8L 到海獅 06,其新品總能快速站穩細分市場。
鴻蒙智行的亮眼表現,則不止于“車”本身,更在于華為智能科技在出行領域的系統落地。依托強大的生態協同能力,鴻蒙智行在智能化體驗上構筑了難以復制的競爭壁壘。從問界 M8、尊界 S800,再到品牌首款旅行車享界 S9T,不同價位區間的產品都遵循著同一套“生態賦能、體驗為王”的底層邏輯。

圖源:享界汽車官方
蔚來和理想的新品節奏變化更顯戰略分野。蔚來將 NIO DAY 和重磅新車提前,目的是盡快刺激銷量,兌現“四季度盈利”的緊迫承諾;理想則在發布 i6、i8 完善純電布局的同時,仍以成熟的 L 系列作為年終沖量的主力,體現出“以穩蓄勢”的務實策略。
縱觀全局,新能源汽車市場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博弈”轉型,車企單純比“誰更早發布”其實很難形成持續優勢,真正的勝負手,在于產品規劃能否與自身資源、用戶需求及市場趨勢深度契合。正是這種差異化的戰略思維,讓頭部品牌在相同的賽道上跑出了不同的節奏 —— 既避免了同質化內耗,也各自找到了可持續的增長路徑。
車企正在主動放慢腳步,重新思考策略
當然了,頭部車企在戰略節奏上展現出來的“默契”,可能不完全來自市場的自主選擇,政策環境的變化也是驅動行業集體轉向的關鍵推手。
財政部與發改委明確,當前實施的新能源汽車國家消費補貼政策將于 2025 年 12 月 31 日截止,2026 年起將不再延續同等力度的購置補貼。為了保障政策平穩過渡,2025 年全年已安排 3000 億元補貼資金,其中第四批專項額度 690 億元將重點用于支撐“雙 11”“雙 12”購車旺季,這也意味著 2025 年末是消費者享受國家補貼的最后窗口期。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補貼退出覆蓋全品類新能源車型,行業依賴大規模現金補貼拉動消費的階段正式結束。

圖源:電車通攝制
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政策也將同步調整:由 2025 年的全額免征,轉為 2026~2027 年期間的 “減半征收,單車上限 1.5 萬元” 。具體來看,不含增值稅 30 萬元及以下的車型,可實打實享受 5% 稅率的全額減半優惠,而30 萬元以上車型受政策退坡影響最為明顯,購置稅減免額度封頂 1.5 萬元,超出部分需由消費者承擔。
此外,插電式(含增程式)混合動力車型的準入門檻也有所提高,要求 WLTC 工況下純電續航不低于 100km(約 CLTC 的 125km)。這一變化將直接把一批當前 CLTC 純電續航在 110~120km 區間的中低配混動車型“擋在門外”,失去稅收優惠資格。
這樣的改變,對消費者的購車決策和車企的產品策略影響尤為顯著。
舉個例子,想要買 15 萬元新能源車的家庭用戶,明年就需要繳納 7500 元的購置稅,比今年的全額免征多花 7500 元,而購買 25 萬元新能源車的用戶則多支出 1.25 萬元,價格在 30 萬元以上的高端車型,優惠縮水更明顯,這對價格敏感的剛需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支出,部分預算充足的消費者購車決策或向同價位燃油車傾斜。

圖源:電車通攝制
目前來看,不能滿足最新稅收優惠資格的車型其實還是很多的,比如一款 10 萬級插混車型要想獲得稅收優惠資格,就得具備 100km 的 WLTC 純電續航,而在售的星耀 6、秦 PLUS、宋 Pro DM-i 等混動車的入門版本,均未能滿足這一標準。
這些車型恰恰是品牌沖量的主力,其目標用戶也對價格高度敏感。若要重新進入優惠目錄,車企就不得不對產品動“手術”:要么增大電池容量、升級電控或熱泵系統,導致成本上升,最終轉嫁給消費者;要么在維持原價的基礎上,削減部分舒適性或智能化配置以平衡成本。
但很明顯,無論選擇哪條路,都很難讓消費者滿意 —— 前者直接抬高了購車門檻,后者則變相降低了產品吸引力。因此,車企正面臨兩難局面:既要適應政策,又不敢輕易觸動市場敏感的“價格神經”。這種糾結,也客觀上拖慢了新車推出的節奏,迫使企業在產品規劃與成本控制之間反復權衡。
寫在最后
11 月工信部新車申報中新能源重磅車型的缺席,并非偶然,而是行業在政策與市場雙輪驅動下的必然轉向。
面對 2026 年補貼全面退出與購置稅減免退坡的明確節點,頭部車企已主動將新車發布節奏前置,意在搶抓政策窗口、規避市場風險,面對未知的車市環境選擇放慢腳步。畢竟在即將到來的 2026 年,新能源車企將全面迎戰成本、定價與技術的綜合考驗。
當補貼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新能源競爭的底層邏輯也將徹底回歸本質:前期可能會出現新能源滲透率下降的情況,但唯有依靠硬核技術、極致體驗與真實用戶價值,才能說服更多“燃油黨”轉向電動陣營。
可以預見,2026 年將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真正的分水嶺。在這場考驗之后,能夠持續發展的,不再是那些擅長“拿補貼”的企業,而是真正懂用戶、能創新、有韌性的品牌。
褪去政策的“溫床”,正是中國新能源汽車走向全球競爭力的真正開始。
(封面圖源:工信部)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26
11-11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12
11-11
84
11-11
1835
11-11
2019
11-10
98
11-07
176
11-06
175
11-06
82
11-04
43
11-04
180
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