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更好的汽車”——專訪豐田社長佐藤恒治
2025年的東京移動出行展(JMS),為日本乃至全球的汽車行業再次帶來了不少大新聞。兩年一度的JMS,一直是日本車企展示創新的重要平臺。作為日本第一大車企,自身尚處于大變革中的豐田,也憑借卡羅拉、世極轎跑、雷克薩斯LS等多款融合了傳承與創新,在產品構思上獨樹一幟的概念車,在行業內備受關注。

在這屆JMS上,不僅有豐田全球戰略概念車的展示;對于本地化戰略與中國市場的造車規劃與思路,豐田汽車公司社長佐藤恒治在中國媒體的專訪中也進行了重點描述。在這場專訪中,佐藤社長重點回答了關于中國市場產品研發、RCE研發體制等問題。

一:從全球化到本土化——國際市場差異化發展下的因勢利導
曾經的豐田在全球汽車市場的發展方向比較一致,但近幾年的國際市場,技術差異、能源價格差異、基礎建設水平差異與生活習慣差異,在不斷地將不同地區消費者的需求異化。在中國市場,不斷成熟的消費者群體也更加明確自身的用車需求,而不是盲目追捧“全球車型”概念。在這樣的背景下,豐田對不同市場的因地制宜就顯得無比重要——這也是豐田RCE研發體制的核心背景。
在豐田章男任豐田汽車社長時,曾經的佐藤還是一位CE(首席工程師)。豐田章男曾經說:“讓我們一起制造更好的汽車吧”。佐藤認為,這句話就是對工程師個人目標的一種“放權”。如果工程師被定下了一個產品開發的既定目標,那所有的車只會向同質化發展,就無法制造“更好的汽車”。對于中國市場而言,“信任中國的伙伴和團隊”才是“制造更好的汽車”的核心。“由RCE(區域首席工程師)根據當地的市場需求進行提案,說這就是中國消費者喜歡的車,那我就100%信任他們去開發這樣的汽車”

在國際市場風云變幻,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豐田能借助中國本土的研發與供應鏈基礎,借力中國產業的創新與成本優勢,這也是豐田作為日本車企,面臨轉型和變革時的傳統智慧。
二:做消費者需要的車——消費者需求驅動下的技術攻關
從20世紀中后期開始,日本汽車就在用出彩的產品定義打動消費者,進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汽車文化。如果說歐洲車是“技術驅動產品”,那日本車就是“需求驅動產品,進一步驅動技術研發”。
在中國,豐田雷克薩斯車型的火熱,在品牌形象以外的原因也不出其右。佐藤認為,“中國消費者的感官度是很高的”、“中國是全球電動化和智能化發展最快的地區”。因此,中國消費者對智能體驗和豪華感的需求,是全球領先的——這也是為什么中國是世極品牌在日本之外全球唯一導入的市場。

而雷克薩斯LS的六輪設計,也絕不是“嘩眾取寵”式的創新。佐藤說:“如果客戶上下車時覺得不是很方便,可能因為后面車輪特別大,占取了一定的空間,或者說阻礙了上下車的高度,包括車門左右滑動的時候,是不是也有不喜歡的地方等等,我們是希望跟配合更多消費者的更細致的需求,然后去打造提供新價值的汽車。” LS的六輪設計更多是一個追求極致的創新點——它前所未見地通過壓縮輪拱尺寸,在避免犧牲性能的情況下帶來更高效、更寬闊的豪華車內空間。而六輪設計的視覺震撼,反而是功能性的副產品。六輪設計對于民用車底盤工程來說是一個不常見的新難題,“但是我知道會長肯定說正因為難,所以才要做,這個才是挑戰的意義所在”,佐藤說。

佐藤恒治作為豐田章男的接班人,對豐田章男的傳承有目共睹——無論是對汽車本身的熱愛,還是對研發攻關、創新的自信,都延續了豐田章男的經營哲學——正是如此的傳承,造就了豐田一百余年的歷史。

在這場JMS上,豐田延續了每屆展覽核心的“全場景移動”概念。展出的豐田汽車集團概念車與量產原型,從IMV Origin與Midget X這類不同場景的輕型多用途車,到卡羅拉概念車、六輪雷克薩斯LS概念車和大發K-OPEN敞篷車這類滿足不同消費需求,面向細節強化產品吸引力的各種乘用車,無一不展示了豐田集團對各個汽車市場和各類汽車用戶需求的洞察力。

以IMV Origin為例,豐田展示了對于非洲待開發地區的低成本多用途汽車平臺解決方案。單座、防滾架座艙、易于維修的裸露車體和極高的涉水性能為惡劣路況與惡劣環境創造了更易于使用的可能性。JMS上發布的新一代FJ Cruiser,也是一款為發展中國家設計的高性價比、功能導向的小型越野車。

同時,卡羅拉概念車則展現了別具現代感,具有強烈視覺張力的外觀造型設計,并且在全面電動化的同時,緊跟時代配置了副駕娛樂屏和更豐富的智能配置。獨具特色的雷克薩斯LS概念車更是基于優化乘坐空間與豪華體驗感為導向,別出心裁地將六輪設計和MPV車體引入豪華車產品線。這一系列概念車,一方面清晰地指出了經典車系的傳承新方向,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豐田在電動化、科技化潮流中的設計能力與創新決心。

在歐美汽車市場重新右轉,回頭擁抱化石能源;中國汽車企業在東亞市場推動了進一步的電動化浪潮的當下;本國市場微小,背靠全球市場的豐田無疑面臨著巨大的生存挑戰。然而豐田也在進行屬于自己的戰略轉型:將產品線從單純的“汽車”轉變為一系列出行方式,將自身從“汽車制造廠”轉變為“出行方式提供者”。在Mobility for All這一理念下,豐田發揮了日本汽車制造廠長久以來優秀的產品企劃能力,面向每一類人群的出行方式做出符合實際的產品,將概念向量產化推動——和無盡的性能競賽相比,這或許才是更能鼓舞人心的技術樂觀主義:讓工業和科技更真切地浸潤所有人的生活。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1472
11-11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16
11-12
1612
11-08
84
11-07
12.18萬
11-06
1897
11-04
1755
11-03
86
11-01
139
11-01
104
10-31
128
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