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困局:賣總部求生,技術掉隊,中國市場反而成救命稻草?
聽說了吧,前兩天日產把自家總部大樓賣了,就是橫濱那個全球總部大樓,完了之后日產得交租金才能繼續使用,當年日系三強多牛X啊,卡羅拉思域軒逸都是硬通貨啊,誰能想到現在“技術日產”到了要靠賣總部大樓續命的地步?問題是這根本就不是一次常規資產優化,而是日產遇到大問題了,財務危機集中爆發了。

問題大不大你看他財報就知道了,2024財年日產凈利潤虧損了6709億日元,利潤率才0.6%,是近五年最差的成績,而且債務和現金流都吃緊。中國連續15年都是日產全球最大單一市場,但是國內的日產銷量是一路下滑,2023財年日產在國內賣了79.4萬輛車,同比下滑24.1%,就這樣也貢獻了全球28%的銷量,但到了2024財年國內就又降了12.2%,東風日產+鄭州日產加一起賣了不到70萬輛,比2018年銷量(156萬輛)的腰斬還要少,今年第一季度又跌了27.5%,這趨勢下去感覺要步三菱后塵了。

其實日產在其他市場表現也很乏力,美國市場同比增長3.3%,日本本土下滑4.8%,歐洲市場下滑2.9%......不說這些,關鍵是其他市場都沒有中國市場對日產重要,這才是重點,因為國內市場給日產提供的不只是銷量,還提供了供應體系和技術,比如常州電池工廠的電芯成本降至0.6元/Wh,比日本本土低40%;中國復雜路況提供了全球1/3的智能駕駛算法驗證數據;東風日產開發的Nissan Connect超智聯2.0系統還反向輸出到東南亞市場等等。

其實最核心的問題就在日產的戰略滯后上,燃油車主力軒逸、奇駿更新緩慢,2024年軒逸被比亞迪秦PLUS新能源超越,丟掉了霸占多年的A級家轎銷冠;新能源車表現更差,2023年新能源車銷量僅占中國總銷量的15%,純電車型艾睿雅(ARIYA)完全沒能打開市場,00后消費者對日產品牌的科技感知度僅為蔚來的1/3。尤其是曾經被日產寄予厚望的e-POWER混動技術,在中國市場完全水土不服。這個e-POWER就是個小電池增程,發動機是串聯所以不提供動力,人家增程都是幾十度的大電池,這個的電池幾乎和一個油混的差不多大,你看現在市場的增程都是些什么產品力,昨天預售的小鵬X9增程版是63度的電池,官方純電續航都和很多純電車一樣了。

而且e-POWER因為不能外接充電、純電續航幾乎可以忽略,不滿足中國新能源綠牌政策要求,消費者購買還要交購置稅,純依賴增程器發電,所以油耗也不低,這直接就拉高了購車成本,在國內的市場根本吃不開,而且e-POWER技術迭代的也很慢,你看人家豐田THS都第5代了它今年才第三代,智能配置上也比國產車落后,再加上日產這個萬年吐槽的CVT,市場很難認可。純電領域日產的滯后更為明顯。作為最早推出純電車型Leaf(聆風)的車企之一,日產并未形成規模化的純電平臺優勢,核心三電技術迭代速度遠慢于中國車企和特斯拉。旗艦純電車型艾睿雅(ARIYA)在電池能量密度、充電速度、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等關鍵指標上,都落后于中國的新能源企業,包括特斯拉……

日產走到今天這一步有很多因素,首先就是戰略決策上嚴重滯后了,中國新能源市場滲透率2023年已經47.6%了,但日產非常猶豫,別人都已經搞得如火如荼了,它才開始投入,燃油車依賴度長期居高不下,而且產品迭代緩慢,主力車型軒逸、奇駿的更新周期太慢了,四五年前就那個樣,現在還是,而且智能化配置如車機系統、智能駕駛輔助等,也不太能跟得上中國消費者的需求,所以燃油車型又陷入了價格戰,單車利潤壓的又厲害,新能源車的銷量又不行,肯定很快就被市場擠出去了,北美市場因為關稅和產品老化庫存周期,也開始價格戰了,而且北美的混動市場也要被兩田吃完了;然后就是成本控制也失效了,全球17家工廠產能利用率不足,固定成本高,2024財年不得不啟動大規模重組,計劃關閉7家工廠,裁減2萬名員工,占總員工數的15%。

為了自救,日產推出了Re:Nissan復蘇計劃,核心目標是2027財年前節省5000億日元成本,具體舉措包括將全球產能降至250萬輛,取消九州電池工廠建設,優化供應鏈及生產流程;日產知道中國市場對自己很重要,所以計劃2026年底前追加投資超100億元人民幣開發新能源產品,成立中國首個全資研發中心,將研發團隊擴至4000人,未來五年導入10款本土開發的新能源車型,聚焦電驅化與智能化;然后在管理上也學習豐田放權給中國市場來提升反應速度,這次賣總部大樓就是為了實現這個復蘇計劃。

至于這些自救措施能否見效,誰也不知道,財務壓力的緩解需要時間,技術路線的調整需要持續投入,但是國內的新能源市場早就白熱化了,時間窗口不會等你;當年日產在國內還是和兩田齊名的日系三強,也要為自己的戰略誤判和轉型滯后付出代價,沒有永遠的行業神話,曾經被奉為標桿的日系車,現在也正面臨生存危機,在全球汽車產業向新能源、智能化的時候,任何品牌光環都抵不過時代趨勢,接下來我也會密切關注日產的信息,包括新車,大家可以關注一下,后面持續給大家揭秘汽車市場背后的邏輯。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1612
11-08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1462
11-11
84
11-07
64
11-07
84
11-07
93
11-06
12.18萬
11-06
1897
11-04
1755
11-03
86
11-01
139
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