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汽車100輛新能源車隊護航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祁驛
11月10日至21日,近200個國家代表齊聚巴西亞馬遜腹地貝倫市,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30屆締約方會議(COP30)。作為大會官方合作伙伴,長城汽車將提供100輛新能源車輛作為通勤用車,覆蓋混動、純電類型,承接各國政要、科學家及NGO代表出行需求,以零碳或低碳出行助力大會實現“碳中和辦會”目標。

牽手COP30:新能源裝備護航全球氣候峰會
此次合作還包含兩項氫能領域突破:長城旗下未勢能源為“巴西首艘綠色氫能船舶”提供核心氫能系統,該船舶將在會場附近展示,未來還將隨科考團隊沿亞馬遜河開展氣候研究;今年8月抵達巴西的“新長征1號”氫能重卡,作為南美首輛氫能重卡,已聯合巴西圣保羅大學啟動道路測試,適配當地中長途物流場景,推動南美氫能交通落地。

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氣候會議,COP30聚焦1.5℃溫控目標、各國新氣候行動承諾等核心議題,巴西政府甚至臨時遷都貝倫彰顯重視。長城汽車的參與,既呼應大會“加速能源轉型”的核心方向,也讓中國綠色科技站上全球氣候治理舞臺。
從產品到生態:長城汽車的全球化進階
巴西東北部的巴伊亞州,長城汽車巴西工廠的車間里,機械臂正精準抓取零部件,藍色工裝的工人圍在生產線旁,用葡萄牙語交流著裝配細節——這座今年8月竣工的工廠,是長城在南美的核心制造基地,初期年產能5萬輛,貨架上堆疊的零部件大多印著本地供應商的名字,本地化采購率超60%,已帶動2000多名巴西人就業,工廠外墻“綠色工業計劃”的認證牌匾,在陽光下泛著金屬光澤。

此前,長城在巴西還只是“產品出口商”,近三年年銷超2.9萬輛,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長19.8%;如今依托這座工廠,它實現了從“賣車”到“造技術”的跨越。在工廠的技術展示區,Hi4技術模型前圍滿了參觀者:工作人員指著模型里的雙電機系統,講解如何實現“四驅的性能、兩驅的能耗”——魏牌藍山智駕版的實車就停在一旁,車身上“低碳1級認證”的貼紙格外醒目,而坦克300 Hi4-T則在戶外測試區演示越野,車輪碾過泥濘路段時,儀表盤上的油耗數據始終穩定在低區間,這種“油電協同”的技術,正適配巴西從城市通勤到野外作業的多樣需求。

品牌端的轉變更直觀,在里約熱內盧的長城4S店,當地消費者卡洛斯正坐在哈弗H6 GT的駕駛座上,指尖滑動中控屏,聽銷售人員用葡萄牙語介紹智能駕駛功能——這款在巴西工廠生產的車型,憑借高性價比已躋身當地SUV市場前列,打破了“中國車=低價”的固有認知。
時代擔當:中國車企的全球化新范式?
“這不僅是工廠,更是巴西汽車工業的升級動力。”在長城巴西工廠竣工儀式上,盧拉穿著深色西裝,握著長城高管的手說這句話時,眼神里滿是認可,隨后他拿起銀色簽字筆,在首臺下線的車型上簽下名字,周圍記者的閃光燈瞬間亮起——這種高規格認可,源于長城“價值共創”的模式:它并非單純轉移產能,而是將“研、產、供、銷、服”全鏈條扎在巴西,比如未勢能源向當地企業輸出氫能技術,帶動巴西零部件產業升級,甚至聯合圣保羅大學培養新能源人才,讓中國技術真正融入當地。?

在逆全球化浪潮下,這為中國車企提供了新路徑。不同于單純追求銷量,長城用技術賦能巴西能源轉型——其輸出的混動技術,正幫助當地汽車工業擺脫“燃油依賴”;而贊助COP30的行動,更讓中國車企從“市場參與者”變成了“全球氣候議題共建者”。?

從貝倫街頭的新能源車,到亞馬遜河上的氫能船舶,再到巴西工廠的綠色生產線,長城的每一步都緊扣“減碳”核心:Hi4技術讓旗下新能源車碳排放較傳統燃油車降低40%以上,巴西工廠的綠色制造工藝減少30%生產環節碳排放。這些細節,都在證明商業價值與環境責任能并行,中國品牌有能力用技術創新,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寫下答卷。?

當夕陽灑在貝倫的街頭,長城新能源車載著參會者駛向會場,車窗外的亞馬遜雨林郁郁蔥蔥,車內屏幕上“零碳出行”的字樣與晚霞相映——這一幕,既是中國綠色科技的展示,更是中國品牌參與全球治理的生動注腳。長城汽車的實踐,正讓“中國智造”從全球產業的“跟隨者”,蛻變為“共建者”。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31
11-08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53
11-03
1.19萬
10-26
1.20萬
10-26
1.19萬
10-26
113
10-16
97
09-27
1.09萬
09-27
89
09-27
9382
09-27
1.32萬
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