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凈虧43億,廣汽集團還在“找感覺”

廣汽集團正經歷自2005年有公開業績披露以來最艱難的時刻。
日前,車企迎來了年內第三季度一批集中的財報數據披露。從目前已經公布成績的財報來看,“卷”字當頭的汽車圈已經深陷利潤下滑旋渦。即便是風光無限的保時捷,上半年營業利潤也暴跌99%,但與廣汽集團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下滑3691.33%的數據相比,后者的處境顯然更加觸目驚心。
10月24日,這家老牌國有車企發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報告,數據顯示,其前三季度歸母凈虧損高達43.12億元。面對銷量與利潤的雙重擠壓,廣汽集團已然被推到了變革的懸崖邊緣。
利潤跌至谷底,轉型仍有成效
細究廣汽集團的第三季度財報,從積極的方面看,環比改善的信號為其轉型的成果注入了一絲謹慎的樂觀。報告期內,集團合并營業總收入為243.18億元,環比增長6.98%;全集團汽車銷量達42.84萬輛,環比上升11.49%。

自廣汽集團開啟“番禺行動”一體化改革推進以來,其營收與銷量已經連續第二個季度實現環比正增長,這顯示出其內部改革正在對沖行業下行壓力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經營韌性在這一季度得到了體現。
然而,一旦將視線拉回到同比維度,這份財報依然顯得有些“不容樂觀“。與去年同期相比,第三季度營業收入減少了14.63%,凈虧損額同比擴大27.02%,換言之,廣汽的虧損態勢仍在延續,而且擴大的速度也并未放緩。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壓力并不僅限于單一板塊,而是呈現出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雙雙承壓的局面。前三季度,廣汽集團總銷量同比下滑11.34%,昔日的“利潤奶牛”廣汽本田銷量同比下滑27.58%,而即便是表現相對穩健的廣汽豐田,也同樣面臨著電動化轉型遲緩的隱憂,尚未從根本上解決發展動力問題。
相比合資品牌,在番禺行動中被寄予厚望的自主品牌表現則有喜有憂。在第三季度的環比增長中,廣汽的自主品牌成為了當之無愧的核心驅動力,銷量突破15.95萬輛,環比增長15.09%。

其中,廣汽埃安銷量環比增長18.13%,成為自主板塊中最不容忽視的增長亮點。然而,如果將數據放到全年維度來看,埃安前三季度的累計銷量同比下滑近20%,曾經僅次于比亞迪和特斯拉的“銷量大戶”,當下的處境距離其巔峰表現仍有較大差距。
而與近期也同樣公布了第三季度財報的幾位同行對比,長城、長安等車企憑借在新能源市場的快速布局已經初步見到成效,長城汽車和長安汽車在第三季度均實現了營收的雙位數同比增長,且均保持了盈利,在新能源銷量上也分別實現30%與60%的同比正增長。

因此,總體來看,廣汽集團公布的這份第三季度財報數據,與改革所期待的“捷報”之間仍有較大距離。從數據表現來看,盡管短期經營有所企穩,但廣汽集團尚未走出業績的谷底,資本市場的反應也從側面證實了這份成績單尚不能令人滿意。
戰時狀態,“番禺行動”也需與時俱進
“廣汽確實已經進入了‘戰時狀態’。”今年以來,面對嚴峻的經營形勢,董事長馮興亞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這一判斷。這句擲地有聲的表態背后,是廣汽集團正以前所未有的決心,試圖在深水區中完成一場痛苦而艱難的自我革命。

更重要的是,廣汽的這份決心沒有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從去年啟動的“番禺行動”開始,廣汽將總部遷至生產一線,打響了這場關乎生死的突圍戰。一方面,廣汽在內部大力推“節流”與“提效”。通過導入IPD(集成產品開發)流程再造產品開發體系,新產品開發周期從30個月縮短至18-24個月,研發成本降低10%。
與此同時,廣汽效仿行業先進經驗,設立“變革與流程管理辦公室”,重組研發體系,試圖搭建矩陣式管理架構,讓“聽到炮火的人做決策”。這些舉措無疑是積極且必要的,它們對標了華為、理想等企業的成功模式,旨在從根源上提升組織的運行效率。

另一方面,廣汽更是通過一系列的舉措竭力“開源”與“破圈”,甚至可以說是2025年最“開放”的傳統車企。對外合作上,廣汽一方面與華為深度綁定,聯合打造高端品牌“啟境”,希望借力華為在智能化領域的強大勢能;一方面又聯合京東、寧德時代,推出支持換電的埃安UT Super,探索“買車像買手機一樣方便”的跨界新零售模式。這些嘗試無一不顯示出廣汽試圖“擁抱流量”、重構消費模式的急切心態。
然而,這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改革組合拳盡管足夠證明其“努力”,但對廣汽而言,或許尚未真正切中癥結所在。對廣汽而言,當前最核心的矛盾或許并非僅僅是研發效率不夠高或營銷渠道不夠新,而是其自主品牌矩陣內部的戰略模糊與資源內耗。

數據顯示,廣汽現有的三大自主品牌在2025年均面臨著嚴峻的市場挑戰,新車表現也普遍未達預期。管理層提出的“賽馬機制”聽起來充滿活力,但在三大品牌均未形成絕對市場優勢的情況下,這種內部競爭更可能演變為資源的重復投入和無謂消耗,而非戰略合力。
比如傳祺和昊鉑兩大品牌,名義上是傳祺進攻中端主流市場,昊鉑向高端市場突擊。但在實際的落地動作上,傳祺向往系列已經上攻到了40萬元價位,甚至高于昊鉑主流車型的頂配價格。由此,到底誰是高端,成了困擾廣汽自主板塊且消費者難以理解的問題。

此外,廣汽與華為合作的新品牌啟境的籌備工作,也將進一步對現有的品牌資源進行分流,雙方預計將在2026年6月推出新車,為確保其成功,廣汽已明確將“啟境”置于最高優先級并傾斜資源,對現有三大品牌來說,接下來的資源分配問題或將更加嚴峻。
寫在最后:
汽車行業的深度調整期,對所有身處其中的玩家都是一場極限考驗。廣汽集團在這場變革中展現出的求生欲和改革勇氣值得肯定。無論是預計突破100億元的年度研發投入,還是在智能駕駛、能源技術上取得的行業領先成果,亦或是積極拓展海外市場,進入歐洲腹地的全球化雄心,都表明這家傳統巨頭擁有扭轉局面的決心和底牌。
但正如“番禺行動”將總部遷至一線,是為了更貼近戰場,廣汽的管理層也必須更清晰地看清戰場的主攻方向。如果不能首先理清三大自主品牌的定位與協同關系,任由其在模糊的戰略下“內部賽馬”,那么組織效率提升所節省的彈藥,很可能就在內部的火力消耗中被付之一炬。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
1817
10-27
分享相關車系
相關推薦

1805
11-11![[第八屆進口博覽會搶先看]本田“海陸空”成果全面亮相上海灘](http://img4.pcauto.com.cn/pcauto/images/auto_hj/20251105/38197606.jpg)
149
11-05
130
11-03
27
10-31
2254
10-29
133
10-29
157
10-29
180
10-28
121
10-28
79
10-28